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770007)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主题

  • 5篇基督
  • 5篇基督教
  • 3篇文化
  • 3篇文学
  • 3篇基督教文化
  • 1篇兴盛
  • 1篇意蕴
  • 1篇意蕴分析
  • 1篇人类文化
  • 1篇认识论
  • 1篇认识论意义
  • 1篇上帝
  • 1篇十字架
  • 1篇启蒙
  • 1篇启蒙运动
  • 1篇启蒙主义
  • 1篇中世纪
  • 1篇宗教
  • 1篇忏悔
  • 1篇忏悔录

机构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刘建军

传媒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圣经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兴盛与西方文学的转型被引量:4
2011年
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基督教文化的再度兴盛,有着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和基督教自身的多种原因。无论是那种原因,都是当代社会需求的产物。基督教在这样的时代,顺势而变,把自身的伦理变成了"世界伦理",从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而西方文学受这样的语境制约,也体现出了文化转型的鲜明特征。
刘建军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文学主题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圣·奥古斯丁并不属于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学家,只不过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拉丁教父而已。但由于他生活在罗马帝国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体,基督教逐渐开始占据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转折时期,加之他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学说影响极为巨大。因此,他的创作带有鲜明地文化转型特征。《忏悔录》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古代文化明显不同,而对后代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开拓之功。
刘建军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被引量:5
2007年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和文学,都属于人类意识形态文化的范畴,二者都是人精神领域发展到强盛时期的产物。欧洲中世纪神学宗教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具有了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再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的强大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出现,则表明人类具有了通过自己的大脑用形象和情感再造一个物象世界的能力。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中世纪的西方文学的观念和基督教的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基督教的思维结构与文学的思维结构、基督教目的与文学的目的以及基督教对文学的内在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刘建军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文学
圣俗相依:启蒙运动与基督教文化关系谈被引量:1
2014年
欧洲17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18世纪无神论的出现,从而带来了基督教文化的危机。这种状况带来了两种改变:一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基督教文化传统并通过内涵的置换来建立新的思想体系;二是基督教自身也顺应时代适时进行了调整和改变。正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要利用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去建立自己的新思想体系的需要,而基督教文化为了使自身不被变化了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发展所抛弃,也要顺势加以改变的需要,导致了二者间的圣俗相依、逐渐合流的趋势。
刘建军
关键词:启蒙主义启蒙运动基督教文化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被引量:32
2008年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刘建军
关键词:本能本性
拜占庭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文学成就被引量:4
2009年
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化的欧洲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历史文本。拜占庭的历史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是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在诗歌和叙事文学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它为近代西欧文艺复兴乃至近代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刘建军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学成就
基督宗教十字架的象征被引量:7
2008年
十字架是基督宗教一个重要的象征及其信仰最主要的标记。十字架能作为一种残酷的古代刑具受到基督宗教的青睐而成为崇拜对象,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基督宗教的文化精神,是"束缚与解放"、"死亡与新生"相互依存观念的哲学象征,是"纵组合与横聚合"的基本关系的有机结构的物质显现。基督徒为什么信奉十字架并把古代的残酷刑具变成一种信仰的标记?是因为它一方面代表了"死"——耶稣便是死在十字架上;但又代表着"活"——正因为十字架钉死了耶稣,才使得他三天之后"复活"。也就是说,肉身死掉了,而在肉身死掉的过程中,耶稣所代表的精神"复活"了。因此可以说,十字架是"凤凰涅槃"的象征。
刘建军
关键词:基督教十字架
欧洲中世纪史诗的历史文化阐释被引量:1
2009年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刘建军
当前基督教文化的转型与走势被引量:3
2009年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形成定本后由基督徒和犹太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养育后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成长的基本元典之一。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多种极为歧异的阅读敞开着大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读者身份的歧异性和《圣经》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一方面,读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人种、族裔、教派、性别、个人阅历、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和阅读意图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圣经》中的文化元素又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其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异常复杂,文体样式和书写手法变化多端,文本意义在不同层面的呈现更是各有千秋。所有这些要素奇妙地组合起来,使人难以指望对《圣经》进行无可争议的单一阅读。《圣经》自唐朝起就传入中国,19世纪中期之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发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旧约》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新约》作为古罗马文学的一部分,相继成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史基础课程的教研对象,这表明其世界文学经典的地位已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探讨圣经文学的论文、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且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势态。今天,中国学者应当如何理解《圣经》这部内容繁复、众说纷纭的古代遗产?如何认识圣经文学研究对我国当下新文化建设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请他们对这一议题发表见解。
刘建军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认识论意义文化内涵人类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