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4049)

作品数:9 被引量:125H指数:8
相关作者:季建清钟大赉张进雷永良陈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裂变径迹
  • 3篇磷灰石
  • 3篇磷灰石裂变径...
  • 2篇岩体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热史
  • 2篇THERMO...
  • 2篇MARGIN
  • 2篇MIGRAT...
  • 2篇STEPWI...
  • 1篇地壳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研究
  • 1篇滇西
  • 1篇东喜马拉雅构...
  • 1篇新生代
  • 1篇造山作用
  • 1篇中高压
  • 1篇韧性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6篇季建清
  • 4篇雷永良
  • 4篇张进
  • 4篇钟大赉
  • 3篇陈建军
  • 2篇韩宝福
  • 2篇王先美
  • 2篇王雪松
  • 2篇余绍立
  • 2篇贾承造
  • 2篇龚道好
  • 1篇张新钰
  • 1篇来庆洲
  • 1篇桑海清
  • 1篇龚俊峰
  • 1篇岳雅慧
  • 1篇王宏伟
  • 1篇蔡福龙
  • 1篇丁林
  • 1篇李宝龙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Scienc...

年份

  • 5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表剥蚀、下地壳流变与造山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6年
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地球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渊源。最近的研究表明,下地壳普遍存在的韧性流是造山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下地壳物质层流变作用机制的调节下,地表剥蚀作用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地表夷平的因素,它还能打破地壳动力学和热力学平衡,引起地壳内物质和结构的重置,进而促成山脉的加剧隆升;地表剥蚀作用的强度既受控于造山带的抬升,也受制于地球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天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隆起、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构造活动为例,说明在造山过程中,尽管传统意义上的造山作用与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即构造作用有密切联系,但是与构造运动的时空尺度不同,地表剥蚀作用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时空尺度内,通过影响和控制造山带下地壳的韧性流动,成为地壳抬升和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对地壳的流变特性和变质变形研究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张新钰季建清韩宝福陈建军余绍立
关键词:下地壳造山作用
应用裂变径迹不同模式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初步探讨-以滇西独龙江岩体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和磷灰石退火性质的限制,表观年龄往往不能直接代表特定地质事件的时间.利用封闭径迹的长度直方图模式和高程-年龄模式可定性地反映出岩体冷却史是否遭受过干扰.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或香蕉图)模式、径迹年龄谱模式以及反演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限定地质过程中冷却启动的时间.然而,对于多阶段的冷却史,模式和模拟分析的不确定性仍较显著,对早期时限的定量揭示仍是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难点.只有结合多种方法、模式和模拟的运用并考虑地质背景才能较清晰地约束岩体的冷却历史.
雷永良龚道好王先美钟大赉王雪松张进
关键词:裂变径迹冷却史
Constraining the stepwise migra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by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Granites sampled from Garze-Litang thrust,Longmen Shan thrust,Garze and Litang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easte...
来庆洲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被引量:31
2006年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从而对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活动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前期活动主要反映在甘孜-理塘逆冲断裂带上。为中新世早期20~16Ma;后期活动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为~5Ma以来.裂变径迹结果指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是分步向外扩展的,即上部地壳通过走滑断裂及与之相联的逆冲断裂联合作用,在中新世形成甘孜-理塘边界,在5Ma迁移到龙门山边界.藏东不同阶段的变形被内部的逆冲断裂所吸收,不存在数百公里级的长距离走滑挤出构造事件.
来庆洲丁林王宏伟岳雅慧蔡福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Constraining the stepwise migra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by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被引量:24
2007年
Granites sampled from Garzê-Litang thrust, Longmen Shan thrust, Garzê and Litang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ical method in this study. The measured fission track apparent ages, combined with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mod- eling of the thermal history, have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hermal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the samples and interpret the active history of the thrusts and faults in these areas. Thermal history mod- eling shows that earlier tectonic cooling occurred in the Garzê-Litang thrust in Miocene (~20―16 Ma) whereas the later cooling occurred mainly in the Longmen Shan thrust since ~5 Ma. Our study sug- gests that the margin of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extended by stages: through strike-slip faults deformations and related thrusts, the upper crust formed the Garzê-Litang margin in the Miocene epoch and then moved to the Longmen Shan margin since ~5 Ma.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deformations of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absorbed by the thrusts within them and conse- quently the tectonic events of long-distance slip and extrusion up to hundreds of kilometers have not been found.
LAI QingZhouDING LinWANG HongWeiYUE YaHuiCAI FuLong
关键词:TIBETANFISSIONMARGINMIGRATION
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为了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同时为了探讨作为建立高压变质条件下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重要前提的同位素体系特征,对出露于喜马拉雅中段西藏哲古拉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峰期矿物和退变质矿物及其主岩花岗岩中的富钾矿物进行了常规^(40)Ar/^(39) Ar 年代学研究。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坪年龄为11.48±0.18Ma,钾长石坪年龄为12.63±0.19Ma,二者的等时线年龄与之相当,分别为11.63Ma 和12.58Ma。高压麻粒岩峰期矿物黑云母的坪年龄为48.5±0.54Ma,等时线年龄为48.95±0.83Ma,(^(40)Ar/^(36)Ar)_i 为285;退变质矿物角闪石的坪年龄谱呈马鞍形,坪区数据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31.1±5.4Ma,(^(40)Ar/^(36)Ar)_i 为394,显示有过剩^(40)Ar 的存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一个快速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不仅变质作用没有达到平衡,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也没有达成氩同位素交换平衡,在标本尺度上或高压麻粒岩包体与主岩花岗岩之间均是如此。根据^(40)Ar/^(39)Ar 年代学结果也可以了解到,在高压麻粒岩的退变质过程中,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的氩同位素体系有明显不同,这种氩同位素体系在不同变质阶段的不平衡记录为帮助建立不同变质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序列提供了研究途径。依照获得的^(40)Ar/^(39)Ar 年代学数据,可以建立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包体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受了两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峰期变质老于48.5Ma,晚期变质发生在31Ma 前后;大约在17Ma 前后为其主岩花岗岩捕虏,并在11Ma~12Ma 之间被带至地表。文中对前人锆石 U-Pb 年龄进行了再分析,认为在高压变质作用条件下,由于熔体或流体从变质岩石中被抽提出去而限制了变质锆石的生长,因此,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锆石 U-Pb 年龄没有能够记录高压变质事件。
龚俊峰季建清桑海清韩宝福李宝龙陈建军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40AR/^39AR年代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28
2008年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5.2μm之间,标准偏差在1.0~3.5μm之间。其中,径迹长度数据为这一地区的首次报道,可以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的“香蕉图”模式分析,在这批年龄结果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代表混合年龄的样品组分和代表事件年龄的样品组分。事件年龄揭示这一地区在更新世有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记录,时间分别为1.10±0.24Ma和0.65±0.0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剖面线上的空间分布显示山体内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龄较新,向边缘低海拔地区逐渐变老的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早期多雄拉-那木拉褶皱构造变形无关,是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正处于快速抬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指示。据地温梯度30~40%/km推算的1Ma以来的平均视剥露速率约为2.43~3.24mm/a。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地区快速地抬升-剥露过程可能自3Ma已发生。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Ma和0.65Ma的抬升-剥露事件可以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周缘地区的“昆黄运动”、气候转型和沙漠化等同期响应事件在年代学上建立联系。青藏高原的周缘隆起在更新世时期表现出的活动响应具有准同时的特征。
雷永良钟大赉季建清贾承造张进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
滇西北独龙江岩体晚中新世以来的热史和剥蚀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被引量:15
2006年
位于藏东-滇西高原构造急剧转折地段的独龙江地区,其花岗岩体内系统垂向取样的9个花岗闪长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在4~6.8Ma之间。裂变径迹分析显示样品应处于剥露的部分退火带,其表观年龄主体表现为冷却年龄,部分具混合年龄特征。热史分析揭示出岩体至少记录了自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显著冷却阶段。早期的时限可推至约13~8Ma,中、晚期的时限分别在约5.5Ma和2.8Ma,基本可以与区域上的不整合相对应。依据冷却史推导的各阶段剥蚀速率分别为0.10~0.12mm/a,0.26~0.3mm/a和0.85~1.02mm/a,可以与藏东-滇西高原周缘及邻区的盆地沉积记录相对应。研究结果为探讨藏东-滇西高原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伸展变形提供了定量的参照时限。
雷永良季建清龚道好钟大赉王雪松张进王先美
关键词:裂变径迹剥蚀晚中新世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2
2008年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露是高原向周缘扩展的一种指示。抬升—剥露的时序为15.1~13.7Ma、6.3~4.3Ma、3.5~3.3Ma、1.9~1.7Ma和1.1~1.0Ma,活动性总体上向南扩展和迁移。晚中新世(约6~5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藏东南—滇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势发展格局。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东南部,高原晚新生代陆内变形向周缘的扩展和增生表现出多阶段、准同时和不均衡的发展特性。
雷永良钟大赉贾承造季建清张进
关键词:裂变径迹晚新生代青藏高原
基岩河道流域地貌研究的定量计算方法及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造山带基岩河道流域地区的地貌演化定量化的分析主要关注气候、构造等外在因素以及河流内在调节机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总结了关于基岩河道流域地貌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模型的研究进展。定量计算方法主要利用detachment-limited模型并结合具体的区域状况对气候变化或构造产生的扰动响应状态进行定量化分析,其中地貌起伏分析涉及对地貌在气候变化下的地貌起伏增强或降低的响应趋势分析,地貌响应时间域涉及地貌在气候变化、构造扰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地貌响应时间问题。研究表明,气候作用引发的剥蚀加强并不能导致地貌起伏增大。气候变化、构造扰动或两者共同作用的地貌响应行为主要是气候、构造以及原地条件的函数。不同的区域其地貌响应时间域不同。在中国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所决定的水文体系中,基岩河道流域占有重要地位。地貌定量化特别是地貌响应时间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造山带的地貌演化过程,以及辨析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特定的时空尺度。
陈建军季建清余绍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