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02)

作品数:41 被引量:801H指数:18
相关作者:周建斌张旭东何红波解宏图张玉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土壤
  • 13篇微生物
  • 11篇氮素
  • 9篇施肥
  • 8篇土壤微生物
  • 8篇秸秆
  • 7篇玉米
  • 6篇养分
  • 6篇微生物量
  • 6篇物量
  • 6篇小麦
  • 6篇不同施肥
  • 5篇有机碳
  • 5篇生物量碳
  • 4篇土壤微生物量
  • 4篇黄土高原
  • 4篇间作
  • 4篇降解
  • 3篇氮肥
  • 3篇氮肥利用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大连交通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沈阳市规划设...
  • 1篇辽宁沈阳农田...
  • 1篇梨树县农机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5篇周建斌
  • 10篇张旭东
  • 9篇何红波
  • 7篇邹洪涛
  • 7篇解宏图
  • 7篇张玉龙
  • 6篇杨学云
  • 5篇周桦
  • 5篇丁雪丽
  • 5篇李隆
  • 5篇张彬
  • 5篇白震
  • 5篇王春阳
  • 5篇梁斌
  • 4篇夏志敏
  • 4篇汪景宽
  • 4篇宇万太
  • 4篇张玉玲
  • 4篇徐永刚
  • 4篇虞娜

传媒

  • 8篇土壤通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宁夏农林科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1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6年的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不同处理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模式相比,覆草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酸解总氮及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素矿化势N0;垄沟模式(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土壤酸解总氮及氮素矿化势有所增加,幅度小于覆草模式,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含量增加,其中以氨基酸氮、氨基糖氮及氨态氮含量的增加尤为明显;施氮还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势,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以施N 240 kg/hm2处理最为明显。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土壤酸解总氮影响的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氮素矿化势、微生物量氮与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及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组分可能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
王媛周建斌梁斌刘东娜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栽培模式施氮量土壤供氮特性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10年
对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损失以及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和土壤胀缩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等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表明,干湿交替能够对土壤氮素的矿化和损失产生影响,并且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土壤团聚体结构、土壤胀缩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密切相关。此外,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开展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与物理性质和微生物的关系,尤其是肥料氮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为进一步开展干湿交替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明确自然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张威张旭东何红波解宏图白震
关键词:干湿交替氮素物理性质微生物特性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溶形态及数量被引量:41
2010年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高忠霞杨学云周建斌王祥王宏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施肥溶解性有机氮
小麦—休闲单作制度下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素固持及供应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长期(19年)不施肥(No-F)、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对小麦产量、氮素固持与供应、氮肥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MNPK土...
梁斌赵伟杨学云周建斌
关键词:有机无机配施土壤微生物量氮氮肥利用率长期施肥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5
2012年
为了提升和保育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质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7%;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1.9%~19%;全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0.7%~14.4%;速效磷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51~14.75 mg/kg;速效钾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7.33~188.07 mg/kg;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8.46mg/kg;净光合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11.03 CO2μmol/(m2.s);秸秆还田可以缓解土壤碱化。
徐萌张玉龙黄毅张玉玲虞娜闫洪亮邹洪涛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田土壤养分玉米
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氮素功能群活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以沈阳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对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氮素功能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明显提高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其中以NPK+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而长期施肥均明显抑制土壤固氮作用强度,其中氮肥抑制效果远大于有机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均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固氮作用强度与土壤大部分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氮素功能群活性易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可以灵敏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变化。
徐永刚宇万太马强周桦
关键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
新开垦土壤上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模式被引量:12
2018年
为了在新开垦土壤上构建高效种植模式,本文采用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用4种根瘤菌接种方式(保水剂拌种、清水拌种、三叶期灌根和种子丸衣化)接种4种不同蚕豆根瘤菌(NM353、CCBAU、G254和QH258),分析接菌后新开垦土壤上玉米/蚕豆间作体系的生产潜力、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结瘤特性以及生物固氮等方面的优势,拟为该体系筛选出高效的根瘤菌及其接种技术。结果表明:接种NM353后,玉米/蚕豆间作体系中蚕豆籽粒产量比单作平均增加152.84%,而玉米保持相对稳产;以保水剂拌种的方式接种NM353的间作蚕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高,蚕豆结瘤数、瘤重、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均高于本试验中其他3种方式接种的根瘤菌。在盛花期和盛花鼓粒期,接种NM353蚕豆的固氮比例比接种CCBAU的分别高19.1%和11.1%,在各个生育时期两者固氮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接种NM353与接种其他菌种间固氮量和固氮比例差异更显著。因此,在新开垦土壤上,用保水剂拌种的方式对间作蚕豆接种NM353根瘤菌,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体系,为新开垦土壤合理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梅沛沛王平王平李隆张轩桂林国
关键词:间作优势根瘤菌氮素吸收生物固氮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禾本科作物玉米秸秆和豆科作物蚕豆秸秆单施及其不同比例配施后的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施玉米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都较低,土壤矿质态氮被固持的时间也最长;玉米秸秆与蚕豆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固持矿质态氮的矿化.两种秸秆单施和配施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禾本科作物秸秆与豆科作物秸秆配合施用,可以加快秸秆的分解,协调养分供应.
夏志敏周建斌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
关键词:蚕豆秸秆有机碳矿化矿质氮
不同有机厩肥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44
2011年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湿筛的方法分离土壤团聚体,并对团聚体进行有机碳组分分离。通过对连续8年施加不同量有机厩肥试验的研究发现:适量的有机厩肥施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改善土壤结构;过量施用有机厩肥则明显降低了>2 000μm团聚体含量。潮棕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50~53μm和2 000~250μm团聚体中,两者相加约占有机碳全量的73.7%~78.5%。并且随着有机碳输入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主要贮存在2 000~250μm团聚体中。有机厩肥的施加明显地加快了>2 000μm团聚体的更新速率。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含量也随有机厩肥输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高量有机厩肥下占全量的22.1%。土壤固定有机碳的能力有限,存在明显的等级饱和现象。因此,在有机质匮乏的土壤施用有机肥意义重大,应尽量减少向高有机质土壤输入有机碳。
刘中良宇万太周桦马强
关键词:团聚体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显著降低土壤pH;长期施用化肥并不能增加土壤全碳、氮含量,而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长期无P、K肥料施入则会出现P、K的亏损。有机肥处理(M,N+M和NPK+M)的微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CK),且这些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PK处理与C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长期施用N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均衡施肥处理(M,N+M,NPK和NPK+M)均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P<0.05),而单施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氨化作用(P<0.05),其中以NPK+M处理最高;除N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硝化作用(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呼吸,氨化和硝化作用均与土壤全碳、全氮极显著相关(P<0.01),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其他理化因子相关性不一致,表明它们对土壤理化因子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
徐永刚宇万太马强周桦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呼吸氨化作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