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51041)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郑成志李坤张志忠张细珍更多>>
相关机构:龙岩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诗歌
  • 2篇象征主义
  • 2篇象征主义诗歌
  • 2篇白话
  • 2篇白话诗
  • 1篇戴望舒诗
  • 1篇戴望舒诗歌
  • 1篇调子
  • 1篇新诗
  • 1篇新体
  • 1篇新体诗
  • 1篇押韵
  • 1篇言传
  • 1篇言传身教
  • 1篇意象
  • 1篇意象派
  • 1篇意象派诗歌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性
  • 1篇远征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龙岩学院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郑成志
  • 1篇张细珍
  • 1篇张志忠
  • 1篇李坤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与旧的适应”——重识戴望舒诗歌的“传统”和“现代”及其关系
2013年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益资源的择取和现代西方诗艺的吸纳,创作了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象征主义诗歌,给当时的中国诗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已成的秩序",向"理想秩序"又迈进了一步,而且还丰富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体系。
郑成志
关键词: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诗歌
认同与背离:再论白话诗作为新体诗的建构
2010年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白话诗是中国诗体革命的最初起点。从白话诗的出现到逐步立足于新诗坛的过程中,它不仅承续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音节质素,还认同了欧美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要素。但是,在承续和认同的背后,白话诗作为一种新体诗,不但突破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形式符号体制,也偏离甚至背离了欧美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惯例,而在新诗坛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为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郑成志
关键词:白话诗古典诗词曲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文学类型
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形式构想——以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人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在文学革命中,诗歌被称为最难攻克的"壁垒"。初期的白话诗作品虽然不少,但是其自由化、散文化倾向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新诗的认同。针对这一现象,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探讨了白话诗的声调、押韵、节奏等形式要素在新诗形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对白话诗形式作出了另一种构想。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是后来新诗形式实验的先声。
郑成志
关键词:白话诗新诗声调押韵
长篇小说《西征记》笔谈被引量:2
2011年
《西征记》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战争题材小说。它描写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聆听众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之后,在遭受了长期的日军轰炸,甚至在滇西战事吃紧、战争最需要的时候,走向战场,参加远征军作战,
张志忠李坤张细珍
关键词:长篇小说西征战争题材西南联大言传身教远征军
从“唱”到“说”——论朱自清新诗音乐性观念的转变被引量:1
2013年
朱自清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朱自清历经了对新诗乐曲性有无的考辨,到抗战后对朗诵诗作为"听的诗歌"的意义寻求,直至40年代倡导新诗该采用"提炼的说话的调子",其语言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唱"到"说"的转变。在这转变的背后,朱自清阐明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说话,它应该是"比嘴里说的丰富些,而且该不断的丰富起来"的精粹语言。
郑成志
关键词:音乐性朗诵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