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Z018)

作品数:14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魏姝秦晓蕾康晓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公务
  • 3篇公务员
  • 3篇干部
  • 2篇党政
  • 2篇党政干部
  • 2篇人大
  • 1篇行政
  • 1篇行政改革
  • 1篇行政民主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渊源
  • 1篇政党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职能
  • 1篇政府职能转变
  • 1篇政治

机构

  • 14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魏姝
  • 1篇康晓宁
  • 1篇秦晓蕾

传媒

  • 5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组织渗透到多元化策略: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与控制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影响和控制代议机构是现代政党政治运作的共同特点。在实行宪政分权的竞争性政党政治背景下,最常见的制度化控制方法是议会党团制度。中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党国体制,其权力结构的特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在这样一种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中,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控制在早期主要采用了"组织渗透+人事控制"的方法。改革开放后,伴随人大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执政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控制策略。这些控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度化的方法和非制度化的方法两大类。前者除延续"组织渗透"和"人事控制"之外,还包括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制度、人大会议的科层化、信息交流控制和信息过滤机制、代表议案的过滤筛选机制;后者包括模拟投票、"组织安排陪选"等竞选策略、威权体制下基于恐惧的服从等。
魏姝
关键词:执政党人大
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被引量:6
2012年
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它们在参与的面向(主体)、追求的目标、主要论题域、主张的理性类型等各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按照民主化程度的"高—低"两分法,从逻辑上可以建构出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的四种关系类型。传统中国倾向于"低度的行政民主+低度的民主政治和行政"。受制于现行政治体制,中国近年来在民主行政方向的改革成效甚微,而在行政民主方向的改革却进展顺利。然而,行政内部民主的发展并未能促进外部公民参与,反而带来了一系列困境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内在性"问题、地方政府权力出轨和行政的政治化。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严重侵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带来政府治理危机。
魏姝
关键词:民主行政行政民主行政改革
从控制到治理绩效:中国党政干部分类制度改革研究
2011年
从1953年起,中国逐步建立起控制导向的干部分类制度——干部分部分级管理制度,该制度突出科层体系中的"官-民"身份界分与等级关系。2006年的干部制度改革强调通过分类优化管理提高组织效率,表现出管理主义色彩,势必加重效率至上、弱化公共责任和治理绩效等问题。中国党政干部分类制度改革应当从控制导向走向治理绩效导向,其基本特征是兼顾外部控制者、部门主管和普通公务员的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组织利益和雇员利益的融合。它是外部控制者实施监督以提高政府回应性和服务性的问责工具,是部门管理者通过人事激励与约束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也是激发普通公务员自主管理和发展的赋能工具。
魏姝
关键词:治理绩效
中国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理性-政治逻辑被引量:7
2016年
建国伊始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基本体现了政治控制逻辑;之后开始了寻求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然而体现理性化逻辑的改革一旦弱化了政治控制,或者说如果无法建立相应的政治控制机制则往往处于停滞状态。循着这一逻辑,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之所以历经近30年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执政党一直未能寻找到相应的政治控制机制——中观层面主要指分设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后如何实现党对业务类公务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微观层面主要指如何协调职位分类制度下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行为逻辑与科层原则之间的冲突。
魏姝
关键词:党政干部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基于多案例比较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5
2012年
以洛伊(Lowi)的政策分类框架为基础,运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背景下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分配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政策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构成性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不同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规制政策执行难度大,影响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一是规制对象的特点,二是能否有效控制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合谋;再分配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生产商和公众等利害相关者会围绕其所蕴含的巨大利益空间展开复杂的利益博弈。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其必然结果是地方政府、生产商和社会中上阶层在博弈中获胜,共同瓜分再分配政策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魏姝
关键词:影响因素
公务员公共精神培养问题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2年
公务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掌控着国家治理的权力,成为社会中独特的一个群体,然而公务员并非天然的就具有公共情怀,公务员也具有私利性的一面,届时培养公务员公共精神就成为重要的课题。我国学者从思想和法律制度、自律和他律、监督和激励、正向和反向的多管齐下等方面研究了培养公务员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和发展向度,然而我国对于公务员公共精神培养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层面,还需在多角度创新、深层理论分析上加大力度。
康晓宁
关键词:公务员公共精神
政策类型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以高等教育政策为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运作的基本方式,政府职能的任何变化往往都会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表现出来。借助于不同的政策类型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1978年至2014年中央政府颁布的高等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能虽有所转变但整体上有限:一方面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政府管理的范围涉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诸多"校本事务";另一方面政府依然习惯于采用强制性的作用方式进行管理,尤其是在"校本事务"领域,其运用强制性作用方式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作为"供给者"时的比例;第三,执政党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呈现出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
魏姝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国官员激励机制的发展与改革被引量:17
2013年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激励问题,可以发现解决激励问题的两条路径:一是"克服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路径,二是"使代理人和委托人目标趋向一致的路径"。由此,可在逻辑上构建六种不同的激励机制。应用这一框架观察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员的主导激励机制,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变化轨迹: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官员激励的主导机制是"用自己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20年则是以激励契约为主导。中国各级政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正在并将进一步趋向多元化,这些目标往往比"经济发展"更难直接分解为具体的绩效目标,也更加难以量化,因此以激励契约为主的激励机制必将发生变化。考虑到中国的制度背景,"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和"柔性激励"是未来可能的两种选择,前者需要在制度层面大胆突破,后者则对各级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都需要艰辛而持续的努力。
魏姝
关键词:中国官员激励机制
政策类型理论的批判及其中国经验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洛伊提出的政策类型理论以"政策特征决定政治过程"的假设为基础,从公共权力运用的两个维度构建出四分的政策分类框架。这一政策类型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激发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以及针对质疑和批判进行的辩护和发展。一些开拓性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透视和分析中国背景下的公共政策过程同样具有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循着"政策类型视角下政策过程"的思路,可以发展出关于中国公共政策规划与决策、执行与评估等不同阶段的经验性假设,以逐渐积累关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知识和认知,并发展出本土化的政策过程理论。
魏姝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是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合法性的根本问题。对Q区的分析表明,在消极代表性方面,基层人大代表表现出高度的精英化特征;在积极代表性方面,有超过60%的代表属于荣誉型代表,积极代表性总体上不强。这与20多年前的研究结论近乎一致,说明影响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基本制度安排,包括组织控制下的推荐式候选人提名制度、人大代表兼职制度和孱弱的代表监督制约机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责任型代表提出的建议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这些建议中绝大多数代表了选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符合相关法律和现代代议制理论的角色期待,并且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趋势,但也有近10%的建议代表了利益集团利益,值得警惕和关注。
魏姝
关键词:人大代表文本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