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SW-119)

作品数:19 被引量:1,058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旗贾秀勤金惟俊李承东王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花岗岩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5篇岩石
  • 5篇埃达克岩
  • 5篇达克
  • 4篇玄武岩
  • 4篇岩体
  • 4篇下地壳
  • 3篇地壳
  • 3篇地幔
  • 3篇东昆仑
  • 3篇新疆东昆仑
  • 3篇岩石圈
  • 3篇岩石圈地幔
  • 3篇中生代
  • 3篇晚中生代
  • 3篇大地构造意义
  • 2篇地球
  • 2篇地质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0篇南京大学
  • 7篇香港大学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1篇张旗
  • 16篇李承东
  • 11篇贾秀勤
  • 11篇金惟俊
  • 10篇潘国强
  • 9篇王焰
  • 6篇王元龙
  • 5篇郝杰
  • 5篇刘小汉
  • 3篇桑海清
  • 2篇肖文交
  • 1篇袁超
  • 1篇方爱民
  • 1篇闫臻
  • 1篇翟明国
  • 1篇金维浚
  • 1篇韩松
  • 1篇刘传周
  • 1篇简平
  • 1篇何登发

传媒

  • 15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花岗岩研究的误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五被引量:8
2008年
本文在对花岗岩四大基石(混合作用、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和源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的三大误区:(1)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花岗岩的复杂性。(2)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功解释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但是,它不能解决主要来源于大陆的花岗岩的地质问题。(3)太过重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了对花岗岩基础地质的研究。作者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的使用应当是有限制的,花岗岩研究陷入误区是我们缺少扎实的基础研究、对板块构造的理解不深和对花岗岩复杂性认识不足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中还批评了学术界存在的人云亦云的奴性思想,指出它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是当前亟待改进和克服的。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
关键词:花岗岩玄武岩地球化学
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被引量:2
2008年
21世纪的花岗岩怎样研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当对现有的花岗岩理论、流行的说法以及术语等进行清理和反思,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抛弃那些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不符合逻辑的部分。例如,在花岗岩研究中摈弃结晶分离的理论,缩小花岗岩混合作用的意义,限制花岗岩构造环境理论的应用,取消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术语等。作者指出,今后花岗岩研究应当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花岗岩是怎样的?(2)它何以是这样的?文中提出5个方面的任务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即:开展花岗岩立典式的研究,将花岗岩研究与古老地壳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花岗岩物理性质研究与地球化学究结合起来,开展广泛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和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理论。鉴于花岗岩研究目前存在的严重误区,现有的花岗岩理论几乎全面崩溃,由四大基石支撑的花岗岩大厦行将坍塌,花岗岩研究正面临全球大洗牌。为此,作者建议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目的是清理思路,认清问题,明确方向,找到出路。作者呼吁,我们应当加强学习,加速引进人才,克服急躁情绪和浮夸的学风,摈弃从众思想和奴性思想,不以SCI论英雄,改进我们的学习,改善我们的制度,以推进花岗岩研究迈上新台阶。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
关键词:花岗岩
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解体及有关问题的讨论被引量:16
2003年
路线地质填图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研究表明,构成“库地蛇绿岩”的超镁铁质岩石和火山-复理石建造在产状和变形、变质等地质特征上存在着截然的差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也显示着它们可能属于2个不同时代的岩石组合,因此建议将其解体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早古生代早或中期发生构造侵位,构成加里东期古昆仑造山带的一个构造单元,被早古生代末期和晚古生代早期形成在拉张构造背景的碱性花岗岩和煌斑岩脉侵入,显示已经作为新一期构造旋回基底的一部分;后一部分形成在中泥盆世至石炭纪,是新一期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郝杰刘小汉方爱民肖文交B.F.Windley
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超镁铁质岩石变质作用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被引量:110
2008年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无所谓壳幔混合源,因此,壳源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流行的花岗岩源岩组分混合计算的方法缺少理论依据,可变的因素太多,计算的结果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者指出,对花岗岩来说第1位重要的是源区特征,它决定了花岗岩的基本面貌;其次是部分熔融程度、压力、温度和挥发分加入的情况;岩浆混合的意义可能是第3位的;而结晶分离作用可能是没有地位的。文中按照 Nd-Sr 同位素比值将花岗岩大致分为3个源区:即 B、C 和 BC 源区。B 源主要由洋壳组成,C 源主要由陆壳组成,BC 源是二者的过渡。BC 源区的组成很复杂,可能包括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可能是基性岩混染了陆壳物质的产物。B 源与 BC 源可能与地幔亏损程度有关,B 源来自强烈亏损的地慢,一部分 BC 源可能源于大陆下的富集地幔。文中还概略地讨论了中国各地花岗岩复杂的源区情况,指出中国花岗岩具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说明花岗岩主要受源岩的制约。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
关键词:花岗岩源岩下地壳
西秦岭埃达克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45
2005年
西秦岭从夏河-礼县一带发育许多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本文对其中的冶力关和夏河岩体进行了 SHRIMP测年,为245±6 Ma和238±4 Ma,属印支早期。西秦岭埃达克岩富K,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西秦岭埃达克岩可能形成于板块消减的活动陆缘环境,与活动陆缘加厚的下地壳熔融作用有关,说明古特提斯洋盆北部的消减作用发生在印支早期。
金维浚张旗何登发贾秀勤
关键词:西秦岭SHRIMP年代学埃达克岩构造环境古特提斯
花岗岩混合问题: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一被引量:88
2007年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_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
关键词:花岗岩玄武岩黏性地球化学
晚太古代Sanukite(赞岐岩)与地球早期演化
Shirey and Hanson(1984)将某些太古代的高镁闪长岩套称为sanukite(赞岐岩),类似于日本中新世(11~15 Ma)Setouchi火山岩带的高镁安山岩。Sanukitoids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
张旗王焰钱青翟明国金惟浚王元龙简平
关键词:TTG晚太古代形成环境
文献传递
花岗岩按照压力的分类被引量:60
2006年
研究表明,中酸性火成岩大致按照Sr=400μg/g和Yb=2μg/g的标志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高Yb(Sr<400×10-6,Yb>2×10-6)和高Sr高Yb(Sr>400×10-6,Yb>2×10-6)型。其中,从低Sr高Yb型中还可以分出非常低Sr高Yb(Sr<100×10-6,Yb>2×10-6)的一类。着重探讨了这5类花岗岩形成的源区深度问题,指出按照残留相组成和花岗岩Sr、Yb含量,可以将花岗岩形成的压力分为3或4个级别:①高压下与石榴子石平衡的花岗岩具有高Sr低Yb的特征;②中等压力下,残留相为麻粒岩相(斜长石+石榴子石+角闪石+辉石),花岗岩具低Sr低Yb或高Sr高Yb的特点(取决于原岩成分);③低压下,残留相有斜长石无石榴子石的花岗岩为低Sr高Yb类型的;④与蛇绿岩有关的在洋壳剖面浅部由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的M型花岗岩可能是非常低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
张旗王焰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
关键词:花岗岩SR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
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贾秀勤
关键词:中国东部高原中生代义县组热河生物群埃达克岩
文献传递
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初探被引量:52
2006年
下地壳拆沉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指出下地壳拆沉必须满足至少三个条件:(I)地壳加厚使其下部达到榴辉岩相是拆沉的前提。(2)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大量低密度的中酸性物质移出下地壳,使下地壳密度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地幔。由于下地壳榴辉岩相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大规模埃达克岩的熔出是下地壳拆沉的先决和必要条件。(3)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使下地壳能够进入地幔。陆壳下的岩石圈地幔原先是冷的、刚性的和不易流动的,如果有热和水的加入,可以被软化,使其变成热的、塑性的和易流动的软流圈地幔。因此,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是下地壳拆沉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作者认为,下地壳不大可能整体拆沉,而很可能是一块一块如飘雪花似地拆沉。如果下地壳的密度降低(低于下伏地幔),如果地幔停止热的供给,如果陆壳底部的软流圈地幔又恢复为岩石圈地幔,拆沉即终止。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下地壳拆沉的可能性,探讨了岩石圈减薄的机制,认为下地壳不需要也不可能与岩石圈地幔一道拆沉。
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王焰贾秀勤
关键词:大陆下地壳拆沉作用埃达克岩岩石圈地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