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N-55)

作品数:9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清西林玉芳谢倩王威陈明贤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橄榄
  • 5篇果实
  • 4篇多酚
  • 3篇橄榄果
  • 3篇橄榄果实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色谱
  • 2篇相色谱
  • 2篇聚类分析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果实品质
  • 1篇多酚类
  • 1篇多酚类化合物
  • 1篇多酚氧化
  • 1篇多酚氧化酶
  • 1篇优株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糖类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农业职业...

作者

  • 9篇陈清西
  • 5篇林玉芳
  • 4篇谢倩
  • 3篇王威
  • 2篇陈明贤
  • 1篇关夏玉
  • 1篇黄丽娜
  • 1篇张庆举
  • 1篇李泽坤
  • 1篇欧高政
  • 1篇袁亚芳
  • 1篇叶玲

传媒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福建果树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橄榄果实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橄榄中酚类化合物氧化分解与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关。研究了橄榄POD与PPO的酶学特性,确定了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橄榄POD反应时间不宜超过8 min,Km值为44.22 mmol/L,最适pH值为7.6,最适反应温度为40℃。以儿茶酚为底物时,橄榄PPO反应时间不宜超过8 min,Km值为7.25 mmol/L,最适pH值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60℃。同时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研究了多酚含量差异较大的橄榄品种(檀头23和马坑22)中POD、PPO活性差异,结果表明,马坑22的POD、PPO活性都高于檀头23。其中,马坑22 POD活性比檀头23高12.44%,PPO活性比檀头23高27.31%。
谢倩陈清西王威叶玲黄丽娜袁亚芳
关键词:橄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
橄榄总多酚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被引量:27
2011年
本试验采用酒石酸铁法提取橄榄多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溶剂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以及提取次数对橄榄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橄榄多酚提取得率的主要因素及顺序为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溶剂浓度。在考察范围内,橄榄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v/v),浸提时间2h,浸提温度40℃,料液比(g/mL)1:30,橄榄多酚的提取得率为32.13%。
林玉芳陈清西关夏玉陈明贤欧高政
关键词:橄榄多酚
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法提取橄榄果实游离氨基酸工艺被引量:17
2017年
为获得橄榄果实游离氨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橄榄果实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法提取橄榄果实游离氨基酸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游离氨基酸提取量的影响力由高到低为料液比>提取次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响应面法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41(g/m L)、提取次数3、超声温度50℃、超声功率270 W、乙醇体积分数60%,游离氨基酸的提取量实际值为79.88 mg/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2.62%,表明此优化工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彭真汾谢倩池毓斌陈清西
关键词:橄榄游离氨基酸超声法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
橄榄果实糖类组分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HPLC方法对橄榄果实糖类组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橄榄果实含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主要为蔗糖。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株系)之间,各个糖类组分差异很大。在20个品种(株系)中,马坑22号、唐举3号和上岐3号3个品种(株系)蔗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38.82 mg.g-1、112.74 mg.g-1和105.76 mg.g-1,最低的为族本,仅为9.13 mg.g-1。
林玉芳李泽坤陈清西
关键词:橄榄高效液相色谱
橄榄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9
2014年
采用酒石酸铁法、福林酚试剂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3种方法测定橄榄多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3种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的顺序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福林酚试剂法<酒石酸铁法,且3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方法回收率顺序为:酒石酸铁法>福林酚试剂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3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福林酚试剂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酒石酸铁法(P<0.01),其中福林酚试剂法测得的多酚含量略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各方法测得的多酚含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证明紫外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橄榄多酚的方法。
谢倩王威陈清西
关键词:橄榄多酚紫外分光光度法
福州市主栽橄榄品种与若干鲜食橄榄优株的ISSR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9个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索甜榄与福州市主栽橄榄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11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8条,多态性比率为70.9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的数目为14条。应用SPSS 13.0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橄榄间的相似性系数介于0.429~0.873,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6。用UPGMA聚类法,在遗传距离为0.635的水平上,可将19个品种(优株)分为4组,鸿尾6号和马坑10号为一组,闽清7号和闽清8号则分别独立为一组,其余的归于一组。16个甜榄优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说明现有的甜榄并非来源于某个品种。该研究可为甜橄榄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陈明贤张庆举陈清西林玉芳
关键词:橄榄ISSR聚类分析
橄榄果实品质评价因子的筛选及指标确定被引量:18
2014年
为筛选橄榄品质的评价因子,从福建省不同地区选取了20个橄榄品种(品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橄榄果实的单果重、含水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TSS)、果形指数、总糖、蛋白质、总黄酮、多酚等9项品质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项品质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最终简化为均与橄榄口感品质相关的3个指标,分别是多酚、含水率和总糖,这3个品质因子可应用于评价橄榄的综合品质。当多酚/总糖≤10.00,可判定该品种为甜橄榄品系;当多酚/总糖≤15.00时,适合鲜食;≥20.00时,适合加工;15.00-20.00时,既可鲜食也可作为加工材料。TSS是评价多数果实品质的主要指标.但在橄榄上的测定意义较小。
林玉芳杜正花陈清西
关键词:橄榄果实品质评价指标主成分聚类分析
橄榄多酚类化合物组分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橄榄的苦涩味及药用成分都与多酚类物质密切相关。本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橄榄果实中的多酚组分。结果表明:橄榄中主要的多酚物质为鞣花酸,其次是芦丁、没食子酸甲酯、金丝桃苷。不同地区、品种(株系)之间多酚组分含量不相同。‘马坑22号’和‘霞溪本’所含的鞣花酸含量最高,分别达2 484.633、2 214.457 mg/100 g;芦丁含量最高为‘檀头’和‘霞溪本’,分别为490.137、478.545 mg/100 g。
林玉芳谢倩陈清西
关键词:橄榄高效液相色谱多酚类化合物
橄榄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橄榄果实品质主要包括多酚、总糖等鲜食品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固形物、膳食纤维、矿质元素、蛋白质、VC、有机酸等贮藏品质。橄榄采后生理包括果实呼吸作用以及膜透性(电导率)、内源抗氧化物质及采后主要酶类的变化。对近年来橄榄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加以展望,以期为橄榄果实鲜食品质及采后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杜正花陈清西王威
关键词:橄榄果实采后生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