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A212020523)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徐爱遐肖恩时张修森黄镇涂金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油菜
  • 2篇芥菜
  • 2篇芥菜型
  • 2篇芥菜型油菜
  • 2篇芥酸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酸含量
  • 1篇主基因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芥酸含量
  • 1篇克隆
  • 1篇黄芥
  • 1篇基因
  • 1篇基因遗传
  • 1篇基因遗传分析

机构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黄镇
  • 2篇张修森
  • 2篇肖恩时
  • 2篇徐爱遐
  • 1篇马朝芝
  • 1篇傅廷栋
  • 1篇涂金星

传媒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陕北黄芥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徐爱遐黄镇李建宏鲁瑞文肖恩时张修森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黄芥主基因+多基因芥酸
芥菜型油菜FAE1基因序列特征及其与芥酸含量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同源序列法对6个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品种(高芥酸、中芥酸、低芥酸)、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高芥酸和低芥酸)和1份黑芥品种的FAE1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表明,9个品种的FAE1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522bp,不含内含子,均编码50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较表明,芥菜型油菜中有两种FAE1基因序列(BjFAE1.1和BjFAE1.2),其亲缘种白菜型油菜和黑芥中各有一种FAE1基因序列(BrFAE1和BnFAE1),BjFAE1.1对应于白菜型油菜的BrFAE1,BjFAE1.2对应于黑芥的BnFAE1;BjFAE1.1和BjFAE1.2之间存在71bp处核苷酸变异和Hind III不同的酶切位点(第1415位和第1144位),蛋白质水平上存在15处氨基酸变异。比较不同芥酸含量品种的FAE1基因序列表明,BjFAE1.1基因存在2个SNP位点(第968位和第1265位),BjFAE1.2基因也有2个SNP位点(第49位和第237位),这4个SNP位点中有3个位点(第49位、第968位和第1265位)导致蛋白质水平上氨基酸的差异。其中BjFAE1.1基因第968位的碱基变化(C→T)引起的第323位氨基酸变化(Thr→Ile),能够解释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第1265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422位的氨基酸变化(Phe→Ser),能够部分解释芥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白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和低芥酸品种在该位点的碱基没有变化。BjFAE1.2基因第49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17位氨基酸的变化(Phe→Leu),可以解释芥菜型油菜的中芥酸变成高芥酸(低芥酸)。陕北黄芥低芥酸突变株1278-3的FAE1基因序列和国外低芥酸品种比较,只在第1265位出现变异。
徐爱遐黄镇马朝芝肖恩时张修森涂金星傅廷栋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