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

作品数:1,097 被引量:6,733H指数:32
相关作者:杨贤庆李来好吴燕燕区又君李加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85篇期刊文章
  • 7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2篇农业科学
  • 191篇生物学
  • 179篇轻工技术与工...
  • 7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6篇天文地球
  • 19篇理学
  • 16篇化学工程
  • 16篇医药卫生
  • 10篇经济管理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71篇对虾
  • 153篇养殖
  • 101篇凡纳滨对虾
  • 85篇罗非鱼
  • 71篇珠母贝
  • 64篇基因
  • 45篇幼鱼
  • 42篇蛋白
  • 42篇盐度
  • 40篇水产
  • 39篇免疫
  • 39篇斑节对虾
  • 38篇温度
  • 38篇抗氧化
  • 31篇克隆
  • 31篇活性
  • 31篇合浦珠母贝
  • 27篇性状
  • 27篇营养
  • 26篇石斑

机构

  • 379篇中国水产科学...
  • 357篇广东海洋大学
  • 257篇上海海洋大学
  • 123篇中国水产科学...
  • 73篇华南农业大学
  • 65篇中国科学院
  • 56篇暨南大学
  • 39篇中山大学
  • 31篇汕头大学
  • 31篇广东省农业科...
  • 30篇华南理工大学
  • 30篇中国海洋大学
  • 21篇大连海洋大学
  • 2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6篇华南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广东省农业科...
  • 1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00篇杨贤庆
  • 97篇李来好
  • 67篇吴燕燕
  • 54篇区又君
  • 53篇李加儿
  • 46篇王广军
  • 39篇郝淑贤
  • 39篇陈胜军
  • 38篇岑剑伟
  • 33篇刘丽
  • 33篇喻达辉
  • 32篇黄桂菊
  • 32篇戚勃
  • 31篇杨其彬
  • 30篇江世贵
  • 29篇叶星
  • 29篇黄建华
  • 28篇余德光
  • 28篇卢迈新
  • 26篇郁二蒙

传媒

  • 93篇南方水产科学
  • 74篇广东农业科学
  • 69篇广东海洋大学...
  • 44篇水产学报
  • 42篇食品工业科技
  • 41篇食品科学
  • 3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7篇海洋科学
  • 23篇水产科学
  • 2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0篇现代食品科技
  • 19篇海洋与湖沼
  • 19篇热带海洋学报
  • 17篇中国农学通报
  • 15篇海洋湖沼通报
  • 15篇江苏农业科学
  • 14篇南方水产
  • 14篇渔业科学进展
  • 1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3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25篇2018
  • 64篇2017
  • 114篇2016
  • 152篇2015
  • 187篇2014
  • 151篇2013
  • 165篇2012
  • 161篇2011
  • 86篇2010
  • 33篇2009
1,0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梭鱼早期发育阶段体色形成与鳍的分化被引量:3
2016年
采集池塘育苗的39日龄之前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体色的变化以及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初孵仔鱼体表不具黑色素,仅卵黄囊具黑色素,孵化后2日龄体表黑色素增加,鳍膜无色透明。8日龄仔鱼开始变得不透明,腹侧有黑色线状斑点。在18~19日龄仔鱼转化为稚鱼时,鱼体背部具大量雪花状黑色素颗粒,在透色光下可观察到淡黄色斑点(黄色素)。30日龄幼鱼与成鱼相似,体表具淡白色,背褐腹白。梭鱼仔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是: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第二鳍棘。初孵仔鱼,鳍褶从头部后缘向后绕过尾部,终止于卵黄囊后缘油球外侧。2日龄仔鱼具胸鳍芽,全身由鳍膜包裹,5日龄仔鱼胸鳍和尾鳍鳍膜已具有相当的运动能力,能够起到推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梭鱼鳍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尾鳍的生长和鳍节的发育。梭鱼仔鱼在12日龄时出现腹鳍棘芽基,15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17日龄,尾椎骨向上弯曲,尾鳍基本发育完成,长鳍条16根,具10节,中间几根棘条末三节二向分叉,短鳍条上下各6~8根;背鳍有鳍条11根,具5节,最外侧鳍棘具刺,基部有支鳍骨。至30日龄,梭鱼幼鱼各鳍发育完全,与成鱼相似。
聂广锋李加儿区又君吴水清王鹏飞温久福
关键词:梭鱼体色分化
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从患病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体表病灶上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分离纯化培养制成细菌悬液,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草鱼。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草鱼,且具较强毒力,腹腔注射0.2mL该菌液(3×109cfu/mL),可导致受试草鱼100%死亡;创伤浸泡感染(3×108cfu/mL),死亡率也达100%,受感染鱼出现与自然感染相似的类似赤皮病症状。对该病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共选用16S rRNA、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和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yrB)3个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序列克隆与BLAST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均与GenBank上登录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6S rRNA、rpoB和gyrB基因与已知铜绿假单胞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9%、98%和93%以上。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可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菌必治、氟哌酸和妥布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罗红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苯唑青霉素、新霉素和头孢氨苄等16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崔来宾叶星邓国成江小燕田园园白俊杰黎坚平
关键词: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生化鉴定RRNARPOB药物敏感性
养殖水温对龙虎斑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水温(17、21、25、29、33和37℃)下,龙虎斑幼鱼的摄食生长、血清抗氧化酶(SOD、CAT)活力、消化酶活力及鱼体体成分含量变化等的分析,探讨龙虎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陈思曹伏君梁华芳罗杰
关键词:水温酶活性肌肉成分
凡纳滨对虾不同家系间繁殖性状的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从1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留种家系中各筛选30尾雌虾,记录60d内每尾雌虾的产卵时体质量(SW)、产卵量(EN)、卵径(ED)、受精率(FR)、受精卵孵化率(HR)、连续两次产卵间隔时间(SI),分析各家系繁殖性状的差异性和各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家系间繁殖相关性状差异显著(P<0.05),其中F415家系SW为55.36g,显著大于其他家系(P<0.05),F413家系EN最高为26.52万粒,F402家系雌虾产卵FR和HR率均最高分别为83.19%和84.68%,F407、F401家系SI最短分别为5.03d和5.06d,以EN>20万粒、SI<9d、FR>60%、HR>60%为选择标准,筛选出F401、F405、F407、F409、F413、F415六个家系雌虾作为凡纳滨对虾高繁殖力品系培育的亲虾;各繁殖性状中SW与EN间的相关系数为0.260呈极显著相关(P<0.01),EN与FR和HR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和0.239呈极显著相关(P<0.01),SI与EN和HR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1和-0.078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和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雌虾繁殖性能具有较大的家系选择潜力;在高繁殖力凡纳滨对虾品系培育的过程中应以雌虾平均单次产卵量和连续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作为的选育的目标性状。
袁瑞鹏刘建勇张嘉晨郑静静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家系繁殖性状品系培育
鳜鱼肥胖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研究脊椎动物肥胖基因(obese gene,ob)结构与功能关系,利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鳜鱼肥胖基因全长序列:鳜鱼ob基因全长1 398 bp,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其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由486 bp组成,编码161个氨基酸.应用Genome Walker方法克隆得到一段长为357 bp的鳜鱼ob基因5′侧翼区序列,并利用相关软件预测其中具有多个保守的顺式调控元件.我们将克隆得到的鳜鱼o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leptin与其他物种leptin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虽然不同物种间leptin序列差异非常大,但进化树分析显示所有的leptin序列,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真骨鱼类,各自聚集成簇.最后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鳜鱼不同组织ob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哺乳动物ob基因主要在脂肪组织表达分布不同,鳜鱼ob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组织中大量表达,其次是脑,在肠道、脂肪、脾和肌肉中只有微量表达,说明鱼类ob基因的表达分布及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哺乳动物存在差别.
李光照梁旭方陈亮王琳
关键词:肥胖基因基因克隆鳜鱼
罗非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被引量:6
2011年
研究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罗非鱼片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随时问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TVB-N和菌落总数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和控制罗非鱼片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贮藏过程中罗非鱼片的TVB-N和菌落总数增加,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鱼片品质劣化速度加快。TVB-N和菌落总数均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与Arrhenius方程有很高的拟合度。罗非鱼片的贮藏期可通过模型进行预测。
黄卉李来好杨贤庆李莎郝淑贤马海霞魏涯
关键词:罗非鱼片菌落总数动力学模型
混合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采用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优化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绿色木霉和米曲霉为发酵菌,以产品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龙须菜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结果:龙须菜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5(g/mL)、发酵温度28℃、pH6.0、发酵时间7d、接种体积比1:1。结论: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可行,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膳食纤维的得率为71.36%,膨胀力为14.5mL/g,持水力为6.23g/g。
陈晓凤杨贤庆戚勃李来好陈胜军郝淑贤
关键词:龙须菜发酵米曲霉绿色木霉膳食纤维
饲料蛋白水平对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HSP70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在水温27℃条件下,分别对吉富罗非鱼(27.64±2.79)g投喂3组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养殖周期56d。饲养结束后,进行14℃低温应激实验,研究低温应激后0—24h内,鱼体血清生化指标与肝脏HSP70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投喂50%蛋白水平的饲料可以提高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与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活力。在低温应激后,50%蛋白组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与胆固醇水平呈下降趋势,而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谷草转氨酶活力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变化。25%和38%蛋白组血清葡萄糖水平与谷丙转氨酶活力在应激期间呈上升趋势,而谷草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活力和总蛋白与胆固醇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各实验组溶菌酶活力与肝脏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由此可知,短期投喂高蛋白饲料可以提高罗非鱼血液中蛋白、血糖与脂肪含量,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同时,高蛋白水平的饲料也会引起肝脏产生分解压力以及增加饲料成本。在生产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饲料的蛋白含量。
强俊杨弘王辉徐跑何杰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饲料蛋白血清HSP70
淡水贝壳珠核抛光工艺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以失衡丽蚌珠核为材料研究其抛光工艺,优化了抛光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结果表明:漂光的最佳温度为50℃,时间为30 min,重复操作4次,抛光桶的最佳转速为35~40 rmp;确定了盐酸的用量与珠核的重量之间的关系为0.04 mol/100 g。通过上述工艺得到了光泽强、光洁度高、颜色白、通透、无裂痕的抛光贝壳珠核,其工艺参数能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意义。
蒲月华童银洪尹国荣
关键词:抛光
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以及氮收支的影响
2014年
为探讨不同日粮水平对对虾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酶活力及和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生长率、氮收支、部分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日粮水平7%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高,日粮水平9%存活率最低,日粮水平2%饲料系数最低;日粮水平与特定生长率间呈二次曲线相关,日粮水平为7.92%时,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和排粪氮,以日粮水平2%最低、7%最高,且2%日粮水平氮生长效率最高;低日粮水平组获得较低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在对虾养殖生产实践中,日粮水平设定为7%~8%为宜。
叶宁陈文霞申玉春李再亮
关键词:日粮水平消化酶免疫酶氮收支凡纳滨对虾
共1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