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GXNSFAA053167)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欧超杨春曹骥苏建家李媛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鼠肝
  • 3篇癌组织
  • 3篇大鼠肝
  • 2篇毒素
  • 2篇曲霉毒素
  • 2篇肿瘤
  • 2篇黄曲霉
  • 2篇黄曲霉毒素
  • 2篇黄曲霉毒素B...
  • 2篇基因
  • 2篇肝癌
  • 2篇肝肿瘤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种属
  • 1篇甲基化
  • 1篇甲基化状态
  • 1篇肝癌组织
  • 1篇P16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杨春
  • 4篇欧超
  • 3篇苏建家
  • 3篇曹骥
  • 2篇秦虹
  • 2篇李媛
  • 1篇朱伶群
  • 1篇卢晓旭
  • 1篇骆成飘
  • 1篇李瑗
  • 1篇郑海平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肝癌形成过程MCM7基因动态变化
2014年
目的:探讨MCM7基因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50只)和对照组(20只),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予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33和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CM7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44.1%(15/34),对照组为0(0/16),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093,P<0.001。随着大鼠肝癌的形成,MCM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AFB1组第53和73周显著高于第13和33周,F值分别为55.632和207.253,P值均<0.001;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较低且变化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B1组第5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7%且以弱阳性为主,第7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且多为强阳性,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比其他时间点的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MCM7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形成逐渐上升,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MCM7有可能是参与肝癌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欧超秦虹骆成飘曹骥苏建家李媛杨春
关键词:肝肿瘤基因MCM7黄曲霉毒素B1动物模型
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肝癌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5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实验组(35只)和空白对照组(20只),用AFB1诱发大鼠肝癌并建立大鼠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分析4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在实验第52周可见大鼠肝脏发生典型的肝癌病理学改变,实验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成功。MS-PCR技术检测显示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3.3%、93.3%、86.7%和10.0%,在大鼠正常肝脏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3%、35.7%、21.4%和85.7%,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显示4种基因甲基化均为阳性。结论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基因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DLK1基因启动子呈低甲基化水平,提示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大鼠肝癌发生的关系密切。
黄密密杨春欧超郑海平
关键词:ASCP16DLK1甲基化
Cyclin B1基因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Cyclin B1基因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组为15只腹腔注射黄曲霉毒素B1诱发形成肝癌的大鼠,在诱癌第13、33、53周行肝活检取肝组织,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肝组织中Cyclin 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10只腹腔注射等量溶媒DMSO大鼠,研究方法同上。结果实验组第73周的肝组织Cyclin B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和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第53、73周的肝组织Cyclin B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他时间点和对照组,第53、73周表达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肝癌发生过程中,Cyclin B1表达随肝癌形成而升高,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Cyclin B1基因可能是参与肝癌发生的关键基因之一。
秦虹欧超曹骥苏建家李媛杨春
关键词:CYCLINB1基因黄曲霉毒素B1
跨种属研究Smad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Smad3在人、大鼠、树鼩等不同种属的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进一步验证跨种属筛选肝癌关键蛋白研究策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人、大鼠和树鼩的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mad3 mRNA在人、大鼠和树鼩的肝癌中表达水平均低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均P<0.05);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树鼩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其余各组织间mRNA表达水平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mad3蛋白在人和大鼠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P<0.05);在树鼩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种属的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ad3在人、大鼠和树鼩3个种属的肝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提示该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癌的靶分子。
朱伶群曹骥卢晓旭李瑗欧超苏建家杨春
关键词:SMAD3蛋白肝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