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231)

作品数:11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段文标陈立新魏全帅王丽霞杜珊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林隙
  • 8篇混交
  • 8篇混交林
  • 7篇阔叶
  • 6篇阔叶混交林
  • 6篇红松阔叶混交...
  • 4篇土壤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有机碳
  • 2篇天然红松
  • 2篇土壤水
  • 2篇微气候
  • 2篇阔叶红松
  • 2篇复合体
  • 1篇氮含量
  • 1篇倒木
  • 1篇植物

机构

  • 11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村技术...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龙煤矿...
  • 1篇长兴化学材料...

作者

  • 11篇段文标
  • 10篇陈立新
  • 6篇魏全帅
  • 5篇杜珊
  • 5篇王丽霞
  • 4篇赵健慧
  • 3篇景鑫
  • 2篇李猛
  • 2篇王敬华
  • 2篇王婷
  • 1篇刘少冲
  • 1篇韩冬荟
  • 1篇乔璐
  • 1篇张鑫
  • 1篇张玉双
  • 1篇赵莹
  • 1篇刘洋

传媒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隙与凋落物对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代表性的林隙,将其作为试验样地,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2012年6月,在TP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埋设3种不同树种的凋落物(红松、椴树、枫桦)分解袋。2012年6-9月测定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cm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TP和BP林隙内及其对照的WSOC均表现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而PAP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和PAP林隙内WSOC>郁闭林分,BP则相反;除7月3种林型林隙大小对土壤WSOC影响均不显著(P>0.05)外,其他月份林隙大小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PAP和BP林隙内土壤WSOC随月份的变化均为不对称的"V字型"曲线,6月达到峰值,前者7月而后者8月达到谷值。然而,TP林隙内土壤WSOC在生长季内呈持续上升的趋势,9月达到最高值;TP林隙内枫桦凋落物分解袋下的土壤WSOC明显高于红松和椴树凋落物分解袋下的。3种凋落物下土壤WSOC在林隙北部均为小林隙和中林隙的郁闭林分<林隙内,而大林隙则相反;TP和PAP林隙内及其对应的郁闭林分土壤WSOC和土壤含水量均为正相关,然而BP为负相关。
周美珩龚建美段文标陈立新景鑫李海
关键词:林隙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内丘坑复合体特征及分布格局
2014年
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丘坑复合体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大、中、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中丘坑复合体的丘宽、丘高、丘厚均大于与之对应的坑宽、坑长、坑深.大林隙内丘坑复合体的丘宽、丘高、丘厚、坑宽、坑长、坑深均最大,分别为2.85、0.37、2.00、2.99、2.10、0.39 m;郁闭林分均最小,分别为2.35、0.19、1.60、2.66、1.65、0.21 m.丘的平均体积(1.66 m3)均大于坑的(1.44m3).同一大小林隙内绝大多数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差异显著,而郁闭林分内绝大多数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差异不显著.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大多差异显著.2012年样地内丘坑复合体大多数特征值显著小于2011年.89.5%和60.5%的丘坑复合体类型为铰链式,形状为半椭圆状,丘坑复合体的分布格局为相对集中.
段文标魏全帅乔璐陈立新王婷张鑫顾伟孙虎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3年
2011年8—10月采用嵌套的网格化方法布点,利用土壤时域反射仪连续测定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根据地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林隙的土壤含水量最丰富,其次是大林隙和小林隙;大林隙空间样点的土壤水分极差最大,其次是中林隙和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各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块金值分别为0.001~0.404、0.001~0.273、0.001~0.261.随机部分引起的土壤水分异质性和系统总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中林隙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复杂,大林隙土壤水分格局变异的空间依赖性最强;中林隙高等级土壤水分斑块(土壤含水量为50%~60%)占据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大林隙,小林隙没有最高等级斑块的分布.对于相同月份、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小林隙等级分布最简单,大林隙和中林隙则相对复杂;土壤含水量最大值随着林隙的增大而增大.
王丽霞段文标陈立新杜珊魏全帅赵健慧张琛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地统计学空间异质性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刘少冲王敬华段文标陈立新王丽霞杜珊赵健慧
关键词:林隙特征
林隙大小对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林隙,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分析了2012年6—9月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旨在阐明林隙大小对不同类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小兴安岭林区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3种天然红松混交林内,林隙大小对SOC含量影响不显著;仅在PAP内,林隙大小对TN含量影响显著,在其他林型内均不显著;SOC、TN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呈现随月份不同差异显著的趋势(P〈0.05),而且相同月份不同林型之间的SOC和TN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AP和BP林隙内SOC含量表现为大林隙〉小林隙〉中林隙,TN含量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林隙内SOC、TN含量随林隙大小变化均为中林隙〉小林隙〉大林隙;SOC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表现为林隙内〉郁闭林分,TN含量在TP和BP内均为林隙内〈郁闭林分,PAP内却相反;SOC含量在不同林型林隙内的大小次序均为PAP〉TP〉BP,TN含量却为TP〉PAP〉BP;SOC、TN含量随月份变化大部分呈现单峰型曲线,在7或8月达到峰值,PAP林隙内TN含量在9月达到峰值;土壤碳氮比(C/N)在3个林型内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段文标景鑫周美珩陈立新龚建美张玉双赵莹秦必达
关键词:林隙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及光照对草本植物的影响被引量:45
2013年
在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中选取的6个林隙内,以每个林隙中心为起点,沿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每隔2m平行布置1个1m×1m的固定样方.2011年6月和9月利用估测法测定样方内不同高度等级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多度,记载样方内基质特征.6—9月每月选择阴天,利用冠层分析仪拍摄鱼眼照片,用Gap Light Analyzer2.0软件计算相对光强.分析不同林隙间相对光强、草本植物覆盖度和丰富度的差异,以及各物种覆盖度与直射光、漫射光和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阔区和林冠下的大林隙相对光强均大于小林隙,而且从林隙中心到林隙边缘的漫射光、直射光变化范围也大于小林隙;不同区域大、小林隙到达地面的直射光大小顺序为北部大于南部;在Z1~Z4区域内,大林隙的草本植物覆盖度和丰富度均大于小林隙,其中大、小林隙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大多数草本植物覆盖度与漫射光和基质之间显著相关,只有少数草本植物覆盖度与直射光呈相关关系.
段文标王丽霞陈立新杜珊魏全帅赵健慧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草本植物
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坑和丘的微立地特征及其对植被更新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2011年8月,在红松阔叶混交林2.55hm2的样地内,调查了42株倒木及其形成的坑和丘复合体的微立地特征及其植被更新状况,测定了丘顶、丘面、坑壁、坑底、完整立地5个微立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在5个微立地中,丘顶的光合有效辐射最高(527.9μmol·m-2·s-1),完整立地最低(58.7μmol·m-2·s-1);丘顶的土壤温度最高(16.0℃),坑底最低(13.3℃);坑底的土壤含水量最高(34.6%),丘面最低(0.5%);完整立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最高(75.9%),丘顶最低(68.0%).形成坑和丘复合体的5个树种的频率大小依次是红松(42.9%)>云杉(31.0%)>白桦(16.7%)>冷杉(7.1%)>稠李(2.4%).42株掘根倒木中,有2/3偏向西北方向.倒木体积与坑深度、坑长度、丘高度、丘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丘厚度呈负相关.坑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与倒木的胸径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微立地之间物种丰富度的大小顺序为完整立地>坑>丘;所有树种盖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完整立地>坑>丘.
杜珊段文标王丽霞陈立新魏全帅李猛王利冬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微气候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浅层土壤温度的异质性被引量:13
2013年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浅层土壤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林隙浅层土壤温度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林隙浅层土壤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而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而改变,浅层土壤各月平均温度斑块形状复杂,5cm土壤平均温度大小顺序均为7月>6月>8月>9月,20cm土壤平均温度大小顺序为7月>8月>6月>9月,浅层土壤月平均温度的最大值分布位置不固定,5和20cm土壤同一月份平均温度的大小顺序均是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
李猛刘洋段文标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地统计学
阔叶红松林林隙对凋落物碳和氮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解林隙大小及林隙内位置对凋落物组成的影响,在伊春市带岭区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内,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并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在每个林隙的中心点、通过中心点的南北一东西方向到扩展林隙边缘的中点以及对应的郁闭林分取样,将2012年6—10月在采样点收集的凋落物及时带回室内,经风干、粉碎后测定其碳、氮含量,分析林隙大小、林隙内位置及采样时间对凋落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对凋落物碳、氮均有显著的影响,凋落物碳、氮含量分别在8月达到谷值和峰值;林隙大小及不同位置对凋落物碳、氮影响均不显著,凋落物氮含量表现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的趋势,凋落物碳含量在郁闭林分0点最高;凋落物氮含量在郁闭林分0点最低。
周美珩段文标陈立新景鑫龚建美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凋落物碳含量氮含量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段文标杜珊陈立新王丽霞魏全帅赵健慧
关键词:林隙小气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