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45)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晓军陈静邵占鹏胡觅张建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艾滋病人的自我认同转变——以鄂西北HL村艾滋病人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人自我认同的转变,提高患者对自我与疾病的认知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方法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湖北省西北部HL村艾滋病人进行半结构式的个人深入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艾滋病人的自我认同是在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和完成的。结论当下需要修复和拓展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既需要社会为艾滋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艾滋病人自身努力拓展社会关系网络。
- 陈静
- 关键词:艾滋病人自我认同社会关系
- 身份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鄂西北HL村艾滋病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身份认同的定义,个体身份认同具有内在二维属性,即对身份角色的确认和对所属群体的情感归属。而这两个维度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也不一定向同方向发生转化。而身份认同的内在二维性是导致个体身份认同的张力和矛盾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XY市HL村的艾滋病人身份认同进行分析,尝试勾勒出作为特殊群体的艾滋病人身份认同的图示,说明身份认同的非单线和非单向性,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内在主体行动和社会外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 陈静张建
- 关键词:身份认同艾滋病人
- 乡村“关系疏离”与个体安全感研究——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为例
- 2016年
- 个体安全感作为其他人类安全的基础,是研究基层社会和一线生活的重要起点,而个体危机事件正是考察个体安全感的切入口。本文以面对生命安全这一人类的生命安全底线作为试金石,考察当乡村艾滋病事件这种威胁生命安全的个体危机事件入侵时,个体安全感是如何丧失的,丧失的机制与逻辑是什么。文章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来自理性与利益算计下的大量乡村社会关系的疏离,是导致乡村个体安全感丧失的最主要机制。因此,在社会关系为支持的系统建设上,建立一张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人际保障网,使得个体在危机性事件后,个体安全感不至于有全面丧失的风险。
- 周芳名
- 关键词:安全感
- 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被引量:9
- 2012年
- 社会互构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元问题的追索,真正找到了整合、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理论的终极根源,成功超越这些经典二元对立式的社会理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经验的强大解释工具。社会互构理论体系的提出,为中国社会学发出了自己的理论声音,提振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同行面前的自信心,这方面的贡献可能超过该理论本身,对于建设具有"神州气派"、"中国特质"的中国社会学具有更高的价值。
- 徐晓军
- 关键词:社会互构论二元对立
-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身份认同研究——以鄂西北的艾滋病患者为例被引量:6
- 2013年
- 艾滋病病毒不仅攻击患者的身体,更使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巨大的变化,艾滋病患者面临污名的身份与受损的自我形象以及归属感的困境,产生身份认同危机。而伴随身体状况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艾滋病患者重新建构其自我身份认同。研究表明,多元身份认同的建构对艾滋患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艾滋病患者多元身份认同的建构需要社会为他们创造平等的环境以及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
- 陈静徐晓军
-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身份认同社会关系
- 失衡:主体预设对客体解释类型的依附——“社会融入研究”的路径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本文根据社会融入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理想型构了学术界关于"制约"、"控制"、"对抗"、"运作"四种社会融入研究倾向。经比较分析呈现出:主体被动性的预设局限于主体无意识层面,而主体主动性预设尚处于边缘地位。研究预设的不足反映了社会融入研究的主体预设依附于客体解释类型的体系失衡,这形成了对整个社会融入理论解释力的冲击。为此,需要完善主体被动性的内涵、重视主体主动性的预设,在改变体系失衡的过程中加强主体被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理论对话的针对性。
- 徐晓军邵占鹏
- 关键词:社会融入被动性主动性
- 疾病状态与社会生活的“半融入”——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逻辑被引量:3
- 2013年
- 艾滋病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减少、情感资源萎缩与外来资源的增加,打破了乡村艾滋病人社会互动的互惠平衡模式,影响了其与核心亲属、乡邻等的互动关系。通过资源重组,乡村艾滋病人建立起了全新的互动体与社会关系结构,表面上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实质上却因其另类化的社会关系结构而处于乡村的边缘状态,"半融入"乡村社会生活之中。疾病导致的互动资源结构的变动,成为了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变革及"半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原因,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资源投入的方式,将援助重点放在社会互动资源结构恢复上来,才能真正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完全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 徐晓军胡觅
- 关键词:社会互动互惠性艾滋病人
- 乡村“关系疏离”与个体安全感研究——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为例
- 2015年
- 个体安全感作为其他人类安全的基础,是研究基层社会和一线生活的重要起点,而个体危机事件正是考察个体安全感的切入口。本文以面对生命安全这一人类的生命安全底线作为试金石,考察当乡村艾滋病事件这种威胁生命安全的个体危机事件入侵时,个体安全感是如何丧失的,丧失的机制与逻辑是什么。文章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来自理性与利益算计下的大量乡村社会关系的疏离,是导致乡村个体安全感丧失的最主要机制。因此,在社会关系为支持的系统建设上,建立一张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人际保障网,使得个体在危机性事件后,个体安全感不至于有全面丧失的风险。
- 周芳名
- 关键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