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19)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0H指数:6
- 相关作者:董秀芳姜望琪叶文曦周北海邱丽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华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概称句词项逻辑的树图判定算法被引量:1
- 2013年
- 概称句的形式刻画研究始于人工智能。从条件蕴涵引入开始,到建立概称句词项逻辑的形式系统GAG和Gaa,关于概称句这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概称句自身性质的探讨,以试图对于概称句推理给出更合理的形式刻画,而没有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考虑。回归问题的初始,关于概称句的概念理论是否还可以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是这一研究路线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GAG和Gaa模型,公式的可满足性是否有能行的判定方法。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GAG语义的树图判定算法,包括相应的可靠性,完备性等证明。
- 周北海马丽
- 关键词:词项逻辑内涵逻辑
- 从三段论扩充到命题逻辑
- 2013年
- 以罗伯特.范.罗伊的工作为基础,展示如何通过形式化的方法把三段论逻辑扩充到全部命题逻辑。文中将依次给出按现代逻辑标准形式化的三个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SYL,引入否定词项等之后的扩充系统SYL+,最终得到从三段论逻辑扩充而来的命题逻辑SYL+PL。
- 张立英刘新文
- 关键词:三段论命题逻辑
- 论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以“我不责怪中国”为例被引量:4
- 2019年
- 本文以特朗普的"我不责怪中国"为例阐释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的必要性。特朗普这句话什么意思?他真的不怪中国吗?单纯从语义信息角度,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因此,作者提出,分析类似话语必须在注意信息真假的同时考虑情感因素,即要同时考虑语言的社会、认知两个维度。这就是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也是当代语用学的出路所在。作者建议把社会、认知维度作为语境因素引入语用推理模式,并以特朗普这句话为例展示了其具体操作。
- 姜望琪
- 关键词:语用学话语分析特朗普
- 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被引量:4
- 2014年
- 在汉语史中,一些表示等待义的动词逐渐具有了时间指示功能,这一现象在普通话、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以及一些外语中也可见到。本文揭示了等待义与时间指示功能之间的关联及演变机制。
- 邱丽媛董秀芳
- 关键词:语义演变
- 上古汉语叙事语篇中由话题控制的省略模式被引量:17
- 2015年
- 上古汉语语篇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语篇中更多。本文对上古汉语叙事语篇中的省略模式及规律进行考察,分析了语段话题在语篇省略中的控制因素,发现上古汉语中语段话题控制与其同指的小句主语的省略力度很大,即使中间有由不同于语段话题的成分做主语的小句插入,后续的与语段话题同指的主语仍然可以省略。语段话题可以控制兼语的省略,而在现代汉语中,兼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上古汉语中的语段话题还可以压制与其不同指且不重要的小句主语以有形形式出现,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保证语篇的连贯性。这一语篇组织策略有可能导致"受事主语句"这种句法结构的形成,也说明语篇中的常用策略可能固化为句法结构形式,即发生句法化。
- 董秀芳
- 关键词:省略受事主语句
- 语用推理之我见被引量:25
- 2014年
- 自从Grice 1967年的哈佛讲座以来,语用学家提出了多种推理模式,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模式虽然具体步骤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它们片面强调了信息量的重要性,忽略了情感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因此不足以解释实际语言运用。鉴于语境在语用推理中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语境分析方法,把情感因素作为语境的必要成分引入推理过程,以弥补以往推理模式的不足。
- 姜望琪
- 关键词:语用推理语境情感
- 代词的主客观分工被引量:14
- 2014年
- 河北黄骅话中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和"俺"。这两个词在句法特点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使用上具有主观色彩和客观色彩的差别。上古汉语中的"吾"和"我"的差别从本质上看也在于主客观的不同,"吾"的主观性强,而"我"的客观性强。具有客观性的"我"在汉语历史上一直沿用,而具有主观性的"吾"后来退出了语言系统。近代汉语中可能由于语言接触而引入汉语的"俺"后来获得了主观性。代词上的主客观分工现象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表明汉语重视用形式来区别客观性表达和主观性表达。
- 董秀芳
- 关键词:代词主观性客观性方言语法
- 词汇与句法的关联: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性被引量:3
- 2013年
- 多义聚合既可出现在词上,也可出现在句法结构上。由此文章提出这样一个假设:词上的语义聚合与句法结构意义的聚合存在一定的平行性。也就是说,如果意义A和意义B在某个词项上聚合,即成为某个词的两个义项,那么意义A和意义B也可能在某个句法结构中形成聚合,即成为某个句法结构的两个意义。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某个句法结构既可表达意义A,也可表达意义B,那么意义A和意义B非常有可能是某个词的两个义项,即在该词的词义上形成聚合,也就是说构成一词多义。文章通过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语言事实的对比,对这个假设作了初步的证明。
- 董秀芳
- 关键词:词汇语义
- 伦理学视角下的囚徒困境——博弈论在伦理学应用一例
- 2017年
- 基于伦理学视角分析囚徒困境的博弈论模型及其拓展形式,利用博弈论的语言例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否证"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可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这一论断。并将其推广到未知次数的重复囚徒困境的动态博弈问题,得出"首善"和"宽容"是成功策略的两个重要因素的结论。
- 赵靓邹崇理
- 关键词: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利他伦理学博弈论
- 社会认知语用学——Kecskes语用学理论评介被引量:8
- 2015年
- Kecskes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学,主张语言交际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同时涉及很多社会、认知、语用因素,如,合作、自我中心、意向、注意力、关联性、凸显度、实际情景语境、前语境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因此语言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这些因素,不能片面强调一面,忽略另一面。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理论所谓的"社会"主要是跟"个人"对立的"集体",作者并没有强调其中的情感因素。这是该理论的不足。
- 姜望琪
- 关键词:社会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