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211120030) 作品数:9 被引量:86 H指数:6 相关作者: 李艳 王式功 尚可政 李景鑫 叶培龙 更多>> 相关机构: 兰州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 民航华北空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北半球不同强度、生命期阻塞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欧亚区最少;从阻高强度来看,3个阻高频发区强阻高次数均有减少趋势,以大西洋区最为显著,弱强度阻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阻高生命期,长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在21世纪以前变化不大,但近10年增加明显,短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只有大西洋区在减少.大西洋区强阻高中长生命期阻高占25%,而太平洋区仅为14%,阻高强度越强时,出现长生命期阻高的概率也就越大.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对温度的影响差异显著.3个阻高频发区的长生命期阻高多发年与少发年温度差值的负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正异常区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长生命期阻高在多发年引起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温及高纬度地区的增温比强阻高产生的影响显著. 叶培龙 李艳 王式功 汪栩加 尚可政关键词:北半球 温度 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4年 基于1980-2010年共31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地面台站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的时空特征,并对其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的日平均、最高温度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线性趋势系数达到0.261,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空间分布上,近10年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并且北部地区增加大于南部,极端高温多发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南多北少"向目前的"北多南少"分布态势转变;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年,副高势力较强,且西伸脊点偏西,中高纬度地区为两高一低型,造成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其中偏东的深厚大陆高压,此系统强度大且在对流层低层势力尤为强盛,位势高度异常在850 h Pa上超过5 gpm. 李艳 栗晗 叶培龙 朱昌权关键词:夏季 极端高温 大气环流 冷空气过程与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收集兰州市2001-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资料、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过程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同期、滞后和前期影响.同期影响中,过程持续时间、最低温度降幅、气压升幅以及降水对呼吸系统发病人数影响较大;滞后影响主要存在于冷空气过程后1~4 d,受气压增幅、持续天数、最低温度降幅和降水影响较大;冷空气过程发生前1~3 d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影响,最低温度降幅、持续时间和平均温度降幅影响较大.冷空气过程之前第3天和之后第3、4天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影响.冷空气过程前后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影响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而进一步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 李艳 王琪 王式功 马玉霞关键词:冷空气 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污染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低空风切变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2007-200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气象观测资料和低空风切变的航空记录资料,统计分析了首都国际机场背景风特征和发生低空风切变时的风特征,并针对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低空风切变个例分析了高空形势场,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低空风切变的发展过程.主要结论有:两年间首都国际机场平均风速冬春季较大,风向主要为西北和东南方向,出现大风的频率也较夏秋季高;低空风切变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发生时近地面风速在11~15 m/s,风向为西北方向,主要由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造成,环流分析更加明确大尺度运动系统过境对低空风切变诱发的影响;数值模式不仅模拟出首都国际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还模拟出低空风切变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发展过程,其中,高空动量下传可能是诱发机场低空风切变的重要机制. 马敏劲 林超 赵素蓉 张博凯 申红喜 王式功关键词:低空风切变 航空安全 北京首都机场 东亚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春季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1980 ~ 2009 年NCEP/ NCAR 逐日平均风速场、高度场资料和中国西北地区136 个台站春季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定义干旱指数和东亚副热带急流位置指数,研究我国西北春季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异常特征,揭示副热带急流对西北春季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 ~2009 年西北地区的春旱表现出前15 a 稍减轻、后15 a 再次加重的趋势;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无论是冬季还是春季都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西北地区的春旱与前-年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呈显著负相关,冬季急流位置偏北的年份,次年春季西北地区为强大的高压控制,脊前干冷的西北气流使得干旱容易发生;而急流位置偏南的年份,控制西北地区的高压相对较弱,西北气流偏北,偏南气流能够携带水汽北上与偏北气流交汇,导致降水相应的增多,从而春旱不易发生. 董婷 李艳关键词:副热带西风急流 春季干旱 ENSO-Modoki与东北三省夏季温度异常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三省76个台站夏季逐日气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NSO-Modoki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异常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其与ENSO-Modok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波动较为明显,在1980年代初与1990年代中后期有明显峰值,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呈下降趋势,但在1990年代初有1次明显上升;(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在东北三省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辽东半岛以及漠河附近有上升趋势,在长白山以北及松江平原以南地区则有下降趋势;(3)前一年冬季发生El Nio-Modoki或春季发生La Nia-Modoki,对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大部地区夏季出现温度异常事件影响较大。其中,前一年冬季发生El Nio-Modoki,当年夏季这些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减少;春季发生La Nia-Modoki,上述地区夏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会减少,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增多。 胡心佳 汪明 李艳 从靖关键词:东北三省 极端温度事件 夏季 ENSO Modoki与春秋季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关系 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1979-2008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西北地区136个台站的气象资料,研究了ENSO Modoki与春、秋季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秋季发生El Nino Modoki事件时,次年春季新疆中部、西北部边缘地区及祁连山脉附近的极端低温事件较少,发生La Nina Modoki事件时则相反;当冬季发生El Nino Modoki事件时,次年秋季宁夏、陕西及甘肃中南部地区的极端低温事件较多,而发生La Nina Modoki事件时则相反.另外,500 hPa位势高度场合成分析显示,极端低温事件多发与否,与中国西北地区附近是否有发展旺盛的径向环流有着一定的关系. 张圆圆 李艳 付培健 李景鑫 董雷鹏CMIP5模式对影响我国的阻塞高压模拟及预测 本文基于能表征长生命期的阻高指数出发,利用17个CMIP5(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模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评估了模式对于... 叶培龙 李艳文献传递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型 被引量:23 2016年 利用1961-2008年中国751个地面观测站气温资料插值而成的CN05格点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整体夏季极端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以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南沿海增多趋势最明显,而江淮黄淮地区增多趋势最不明显甚至出现减少趋势。极端高温日数年际波动周期以2.5~3.0年为主,江淮地区以5年为主。对极端高温日数进行EOF分解的结果表明,第1典型场主要表现了极端高温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第2、3典型场分别表现为江淮和东北、华南和华北极端高温日数的两种南北"偶极型"分布特征。合成分析表明,第2典型场正"偶极型"对应江淮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和东北高度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负"偶极型"则相反;第3典型场正"偶极型"对应华南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华北高度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负"偶极型"则相反。偏相关分析表明,鄂霍次克海阻高与东北和东南沿海极端高温日数正相关显著,与黄淮部分地区呈显著负相关;副高脊线与华北和东北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副高强度与东南沿海呈显著正相关。 张英华 李艳 李德帅 尚可政 郑凤魁关键词:EOF分解 西太平洋副高 西宁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西宁市1954~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蒸发量资料,分析西宁市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并根据彭曼公式(Penman Formula)对蒸发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宁52a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不同季节和月份的年代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60~1990年代,年蒸发量减少了377.98mm,平均每年减少约27.2mm,其中,1980年代减少的幅度最大,春季和夏季蒸发量显著减少,占年蒸发量减少总量的42%左右,6月的蒸发量下降最快。年际变化趋势符合格丁斯函数(Giddingsfunction)拟合曲线。年内分配形式的年代际变化表明,在1960、1970年代年内分配较不均匀,集中程度较高,1970年代以后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减小。依据彭曼公式建立了二元回归方程,经过显著性检验,蒸发量与日照时数、饱和水汽压差的线性关系密切。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夏季的降温和夏季、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是总云量增加造成的。 李景鑫 王式功 李艳 尚可政 相栋关键词: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