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Z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43H指数:8
相关作者:郭凤霞张义军郑栋吕伟涛张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8篇雷暴
  • 8篇雷暴云
  • 4篇闪电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微物理
  • 2篇地闪
  • 2篇电荷结构
  • 2篇起电机制
  • 2篇放电
  • 2篇放电过程
  • 2篇感应电
  • 2篇冰晶
  • 1篇登陆
  • 1篇登陆热带气旋
  • 1篇低层
  • 1篇地闪密度
  • 1篇电荷
  • 1篇电荷转移
  • 1篇电活动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广东省防雷中...
  • 1篇上海市防雷中...
  • 1篇青海省人工影...
  • 1篇深圳市气象服...

作者

  • 10篇郭凤霞
  • 6篇张义军
  • 4篇郑栋
  • 4篇孙京
  • 3篇张阳
  • 3篇吕伟涛
  • 2篇龚嘉锵
  • 2篇刘冰
  • 2篇王涛
  • 2篇江涛
  • 1篇言穆弘
  • 1篇郭秀峰
  • 1篇杨少杰
  • 1篇杨了
  • 1篇周方聪
  • 1篇姚雯
  • 1篇王昊亮
  • 1篇田琨
  • 1篇陈聪
  • 1篇李斌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特征
利用广东省电力闪电监测网获取的地闪定位资料和《热带气旋年鉴》提供的气旋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1999-2010年登陆我国的33个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眼壁闪电对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变化...
张文娟张义军郑栋
关键词:闪电热带气旋登陆眼壁
文献传递
次生冰晶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与起电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雷暴云中高温区次生冰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过程的影响,本文根据模拟个例的地理位置更新了原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的初始冰晶核化公式;并在模式中的-5℃温度层上均匀播撒了4km*4km*0.5km...
江涛郭凤霞吴鑫梁梦雪
文献传递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雷暴云粒子识别被引量:36
2014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雷暴云中影响起电的主要水成物类型,联合714XDP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偏振参量(Z_H、Z_(DR)、K_(DP)和p_(HV)),在利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温度(T),对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类型进行识别,将水成物分为11种。参考S和C波段及少量的X波段偏振雷达的粒子识别研究,得到11种粒子对应的各偏振参量阈值。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的一次观测过程几个时刻的偏振参量、地面电场、放电频数及识别结果,并与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出来的粒子分布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选取的偏振参量阈值基本合理,采用的模糊逻辑方法能有效、合理地识别出雷暴云内水成物的相态和分布,而且利用K_(DP)可以大致判断云内电荷区。
郭凤霞马学谦王涛陈聪
关键词:X雷暴云
雷暴云内放电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将Mansell提出的放电参数化方案在起始击穿阈值和闪电通道感应电荷的分配过程上做了改进后耦合入了已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中。对STEPS(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
王昊亮郭凤霞孙京
关键词:感应电荷电荷结构
文献传递
雷暴云起电机制及其数值模拟的回顾与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对国内外有关雷暴云起电机制和起/放电模式的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及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详细介绍了离子、粒子及其他起电机制的发展历程,并从非云模式和云模式这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起/放电模式的一些结果和进展。目前对雷暴云内电荷的产生已有较为系统地了解,但仍需对雷暴内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做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雷暴云起/放电模式,并应用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来研究动力、微物理过程及电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
郭凤霞孙京
关键词:雷暴云起电机制
西北内陆高原雷暴云电活动与微物理场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2年
选取甘肃平凉地区2005年和2007年3次典型的雷暴过程,根据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提供的偏振参量ZH、ZDR、KDR、ρHV和高度H,利用分层决策法对雷暴云内的水凝物粒子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甘肃平凉地区夏季雷暴云微物理和电过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面电场、闪电类型与水凝物粒子分布之间的关系,推测了雷暴云内不同类型的水凝物粒子携带的电荷极性,并对该地区的电荷结构特征做了进一步解释。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王涛
关键词:电荷结构
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闪活动特征及海陆差异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LS8000闪电定位系统2009-2011年的地闪观测资料对上海及周边地区(120~122.5°E,30~32°N)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区域内正地闪的比例约占8.5%,大电流地闪(电流绝对值大于50 kA)的比例约为5.6%.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8月;日变化上,12:00-19:00闪电活动最为活跃,峰值出现在14:00,凌晨闪电活动最弱.从日变化上来说,正地闪和大电流地闪比例在地闪活动较强时段低于地闪活动较弱时段;在月分布上,在地闪活动最强的夏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下,在地闪活动较弱的春、秋、冬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上.以北纬31°为界,分析区域北部地闪密度基本在6~12次·km-2·a-1以上,南部基本在2.4~4.8次·km-2·a-1.同时陆地上的地闪密度要显著高于湖泊和海洋上的地闪密度,而海洋上的正地闪比例和大电流地闪比例要显著高于陆地.闪电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说明,下午地闪活动主要出现在陆地,而凌晨地闪主要出现在水体附近,其它时段则表现出过渡特征,这与下垫面的加热作用紧密相关.
宋晓爽郑栋张义军姚雯戴建华王强
关键词:地闪密度正地闪负地闪平均电流
2006—2011年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观测试验和应用被引量:27
2012年
2006—2011年夏季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广东综合闪电观测试验(GCOELD)。试验期间,针对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近距离声、光、电、磁特征等综合测量,对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广东省地闪定位网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与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比对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触发闪电回击峰值电流范围为-31.93~-6.67 kA,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宽度的范围为6.18~74.19μs,10%—90%的上升时间范围为0.24~2.25μs。触发闪电的上行正先导的发展速度在10~4~10~5m/s量级;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过程在架空电源线路(1200 m长,2 m高)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可达十几千伏;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探测效率为95%,平均定位误差为759 m,闪电定位系统反演得到的电流峰值与实际测量的电流峰值平均相对偏差为16.3%。
张义军杨少杰吕伟涛郑栋董万胜李斌陈绍东张阳陈绿文
关键词:感应电压
基于WRF模式的雷电潜势预报被引量:11
2014年
用WRF模式对发生在南京市区的两次雷电过程进行了模拟,提取两次模拟过程在南京范围内的格点数据,分别做雷电潜势预报模型建模和检验两组样品。利用江苏省地闪定位资料作参考,选出49个对雷电单体形成有重要影响并且在两组样品中的平均值比较接近的强对流参数进行建模。利用建模样本对预报因子与变量进行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确定4个对流参数建立Logistic雷电预报模型,最终利用检验样品对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模拟出的强回波区域的形状和面积与实况的相似度较高,但与实况相比,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考虑此偏差后,建立的雷电预报模型的准确率达到67.32%,技巧评分达到0.466,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WRF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使得其对雷电发生前的气象要素资料的获取更加精确,因此增加模式模拟的精确度,可进一步地提高利用WRF模式进行雷电预警的效果。
龚嘉锵郭凤霞田琨刘冰
关键词:雷电WRF模式潜势预报
中低层水平风速对闪电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模式,对无风、弱风、中等强度风和较强风这四种不同中低层水平风速情况下雷暴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中低层水平风速增大,雷暴云内粒子生长受到抑制,云内起电过程将变得缓慢,起电区域发生转移,更长的起电时间使云内产生更大的电场、发生更剧烈的放电过程,但若风速过大,云内电场将被严重抑制而不发生放电,中等强度风最有利于闪电发生。中低层水平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将使降水增多,但若风速过大,降水将减少。中低层水平风对闪电和降水影响明显,在对雷暴云闪电和降水的研究中应当综合考虑其对云内动力、微物理过程的影响。
郭凤霞刘冰白翎龚嘉锵孙京郭秀峰
关键词:雷暴云闪电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