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5503120009)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张赫邓锋王明王璐杨生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1篇地塞米松
  • 1篇阳极
  • 1篇阳极氧化
  • 1篇氧化钛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缓释
  • 1篇缓释材料
  • 1篇缓释系统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骨向分化
  • 1篇二氧化钛
  • 1篇二氧化钛纳米
  • 1篇二氧化钛纳米...
  • 1篇分化
  • 1篇干细胞

机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杨生
  • 2篇王璐
  • 2篇王明
  • 2篇邓锋
  • 2篇张赫
  • 1篇张翼

传媒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负载地塞米松二氧化钛纳米管缓释系统的构建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相对于纯钛来说,二氧化钛纳米管除了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及提高骨整合速度的能力外,还可以作为纳米储存器负载药物。目的:制备负载地塞米松的二氧化钛纳米管载药系统,检测其药物释放性能。方法: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采用滴加法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负载地塞米松。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负载地塞米松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制备明胶/壳聚糖多层膜复合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及接触角测试检测明胶/壳聚糖多层膜结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负载地塞米松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涂覆明胶/壳聚糖多层膜后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二氧化钛纳米管结构完整,管径大小均匀,约为70 nm,排列整齐。明胶/壳聚糖多层膜结构完全覆盖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成功封堵二氧化钛纳米管管口。负载地塞米松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涂覆明胶/壳聚糖多层膜从第5层开始,接触角呈现一高一低交替变化的锯齿状。在最开始的3 h出现轻微的暴释现象,约32.7%的地塞米松释放出来,之后出现药物缓慢释放现象;24 h后,约52.3%的地塞米松释放出来;7 d后,仅有极少量药物从纳米管中释放出来,二氧化钛纳米管内保存的地塞米松为8.0%-10.0%。
王明张赫王璐邓锋杨生
关键词:生物材料缓释材料二氧化钛纳米管阳极氧化地塞米松缓释
不同管径钛纳米管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管径钛纳米管表面结构对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粘附、增殖及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并扩增rMSCs,成骨向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鉴定;阳极氧化法分别制备管径30、70、100 nm的TiO2纳米管,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接触角测试材料表面亲疏水性;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形貌。评价细胞在纯钛,管径30、70、100 nm的TiO2纳米管表面成骨向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及矿化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诱导14 d后Runx2及OS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分离获得的rMSCs具有成骨向分化的能力,CD29阳性细胞为99.65%;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管径均达到设计要求;管径为70 nm的TiO2纳米管材料表面亲水性较好(P<0.05);MTT结果显示70 nm组rMSCs的粘附、增殖均较其他组明显增高(P<0.05);30 nm组在成骨诱导7 d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组(P<0.05)。30 nm组在成骨诱导21 d后表面矿化高于其他组(P<0.05)。30 nm组在成骨诱导14 d后Runx2及OSX基因表达高于其余组(P<0.05)。结论与光滑面纯钛相比,不同管径的TiO2纳米管对rMSCs的作用各不相同,rMSCs在70nm表面增殖能力和粘附性较好,但在30 nm表面的成骨向分化能力较强。
王明杨生邓锋王璐张翼张赫
关键词:TIO2纳米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