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2)

作品数:14 被引量:184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喜英邵立威孙宏勇陈素英王艳哲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小麦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农业
  • 2篇灌溉
  • 2篇高产
  • 1篇单株
  • 1篇单株选择
  • 1篇低温冷害
  • 1篇冬前
  • 1篇冬小麦
  • 1篇新品系
  • 1篇新品种保护
  • 1篇新品种选育
  • 1篇选育
  • 1篇优质高产
  • 1篇优质高产小麦
  • 1篇有性杂交
  • 1篇杂交
  • 1篇栽培

机构

  • 3篇学研究院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徐州市农业科...

作者

  • 3篇陈素英
  • 3篇孙宏勇
  • 3篇邵立威
  • 3篇张喜英
  • 2篇余国东
  • 2篇高志宏
  • 2篇马强
  • 2篇冯国华
  • 2篇王艳哲
  • 2篇李伯群
  • 2篇周凤云
  • 2篇杨明
  • 1篇周安定
  • 1篇裘敏
  • 1篇赵斌
  • 1篇张宏芝
  • 1篇王瑞
  • 1篇乔旭
  • 1篇李红霞
  • 1篇王静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种子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科技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聊城市小麦隐性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被引量:1
2014年
经过2 a小区试验、大田示范以及综合试验研究,制定了聊城市小麦隐性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处理、秸秆还田、整地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冷害来临前浇水、受害追肥、病虫草害防治、后期"一喷三防"等栽培管理技术,旨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王怀恩孙云超张培云王丁坡张鲁江张寅王梦娇
关键词:低温冷害季节性干旱
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被引量:28
2013年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凤云李伯群余国东马强高志宏杨明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徐麦31被引量:1
2011年
徐麦31系徐州市农科院用烟辐188/徐州26号有性杂交,经后代连续单株选择及品质筛选育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0904。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5901E。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刘世来王来花李德民王静
关键词:优质高产植物新品种保护有性杂交单株选择农科院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陈素英张喜英邵立威孙宏勇
关键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气候变化作物产量蒸散量
冬前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温度和冬小麦早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下的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在减少耕作投入和降低农田无效蒸发方面作用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详细测定镇压、冬灌、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土壤温度和冬小麦早期生长的影响,明确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等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土壤表层和5 cm深度最低地温越冬前、越冬期间和返青后比不覆盖分别高2.37℃、3.18℃、1.68℃和0.57℃、1.28℃、0.34℃,最高温度分别低2.68℃、4.40℃、4.82℃和0.54℃、0.75℃、1.85℃;冬灌后至冬小麦返青期表层土壤和5 cm处土壤平均最低温度比不冬灌分别高0.88℃和0.93℃,返青至拔节期两个层次的最高温度相差5.35℃和5.57℃;镇压与不镇压温度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相比,越冬前后秸秆覆盖和冬灌后冬小麦的茎蘖数和生物量都较低,尤其是在返青期,秸秆覆盖和冬灌下的茎蘖数和生物量比对照分别低29.8%、27.7%和5.2%、21.2%。秸秆覆盖和冬灌在冬季可降低最低温度的降幅,但春季不利于地温回升,有延缓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可能。
刘秀位苗文芳王艳哲孙宏勇邵立威陈素英张喜英
关键词:秸秆覆盖镇压土壤温度冬小麦苗期生长
浅谈陕西小麦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对策被引量:1
2016年
该文介绍了陕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分析了病虫害多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科技研发力度,研究抗病虫害新品种,探索新型耕种方法,加大病虫害防治补贴,建立统防统治的病虫害防治体制,加大跨区作业机械的检疫力度。
蒋会利魏艳丽王彬龙李瑞国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
小麦孢囊线虫病害发生规律、鉴定方法及防控策略综述被引量:9
2013年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类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和牧草等禾谷类作物的植物病害,在全球的4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目前,小麦孢囊线虫在我国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并呈快速传播态势,已经蔓延到13个省(市)。本文综述了小麦孢囊线虫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初步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和分子技术鉴定),并提出了植物检疫、抗性品种选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策略。
黄忠勤王波周兴根冯国华
关键词:小麦孢囊线虫防控策略
回交改良和花药培养在宁春50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宁春50号(原代号H 5366)是采用西北春麦区主栽品种宁春4号为母本,法国硬粒小麦卡姆(ChamI)为父本人工杂交,在杂交后代F1中又选株与农艺亲本宁春4号回交,之后又连续回交2次,回交后代又经花药培养,再以系谱法选择,经过北育南繁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宁麦审2010001号)。宁春50号在植物学特征特性和部分农艺性状继承和遗传了农艺亲本宁春4号的遗传性状,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和抗病性有了较大改良和提高,是回交改良设计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的成功典范。
魏亦勤叶兴国李红霞刘旺清张双喜裘敏樊明方亮
关键词:小麦回交改良花药培养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4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被引量:8
2012年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赵斌陈晓东万映秀王瑞张平治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分子标记
农田耗水构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对农田耗水规律和过程的研究对发展区域节水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建站以来在农田水分循环和节水方面的研究进展,对长期定位试验下不同灌溉水量的耗水规律、农田耗水过程及影响农田耗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水量平衡法和大型蒸渗仪测定等方法确定蒸散量,用小型蒸发器测定土壤蒸发。长期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种植方式下,这两种作物耗水量相似,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农田耗水有增加的趋势;冬小麦的农田耗水量在283-493 mm之间,灌溉水量较小处理的变异系数较大。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自制的微型蒸发器(MLS)测定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季的棵间蒸发均占蒸散量的1/3。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蒸发且效果非常明显,20年的试验表明秸秆覆盖每年可以减少土壤蒸发40-50 mm,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田可以抑制棵间蒸发的58.0%,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可以抑制蒸发40.4%。长期耕作的定位试验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蒸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免耕加秸秆覆盖处理的蒸发最小,而深耕的最大。同时,不同灌溉制度、种植方式和冠层结构均会对农田耗水产生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以后的节水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依据。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邵立威王艳哲董博飞
关键词:水分循环农业节水灌溉制度耕作方式冠层结构蒸散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