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503743)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陆诗阔丁林刘金朝蔡永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壳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动力学解释
  • 1篇倾角
  • 1篇下地壳
  • 1篇现今地壳运动
  • 1篇陆-陆碰撞
  • 1篇GPS资料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3篇丁林
  • 3篇陆诗阔
  • 2篇蔡永恩
  • 2篇刘金朝
  • 1篇何建坤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的动力学解释
<正>关于大陆岩石圈的变形行为,从长时间尺度看,尽管地壳表层的运动是不连续的,不同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分割块体的地震断裂带所吸收(Thatcher,1995),但在深部相应的变形通过何种方式来调节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
陆诗阔丁林蔡永恩何建坤
文献传递
GPS资料对青藏高原现今下地壳粘性特征的约束
2011年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介质流动和大陆深部断裂带内的延性应变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大陆岩石圈深部变形机制对青藏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解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对于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可能受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控制。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尽管模型结果本身不能排除该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着延性应变相对集中的深部断裂带,但为了减小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误差,模拟试验明确表明该地区下地壳介质粘度偏低。在青藏高原的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用中下地壳断裂带内延性应变相对集中来解释GPS观测资料更好,暗示在青藏高原的这两个地区活动断裂可能向下切割很深。忽略青藏高原下地壳介质粘度的横向差异,为了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做到一级近似,要求青藏高原下地壳平均粘度为(1~5)×1022Pa.s,同时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向深部的延伸带内介质的粘度约为1021Pa.s。受青藏高原高海拔和下地壳低粘度的控制,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陆诗阔丁林刘金朝
关键词:青藏高原GPS资料
碰撞带倾角和摩擦系数对陆-陆碰撞变形的影响
2006年
借助一个简单的大陆与大陆碰撞模型,即把两个大陆的碰撞简化为两个粘弹性块体的碰撞,两个块体之间的不连续变形面对应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断裂带,运用三维粘弹性拉格朗日非连续变形有限元(LDDA)方法,通过分析模型中不连续变形面的存在对两个粘弹性块体碰撞变形的影响,探讨了大陆碰撞断裂带的倾角和摩擦系数对两个大陆碰撞变形影响的一般规律,给出了大陆碰撞变形的一些显著的特点。尽管运算模型的几何尺寸、边界条件等参考了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实际特征,但所得结果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碰撞断裂带倾角和摩擦系数对陆一陆碰撞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断裂带倾角在15~30°时,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仰冲板块一侧隆升高度相对更大,利于形成高大的山脉,其中以15°倾角对应的仰冲板块一侧隆升最高;当断裂带倾角在30-45°时,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俯冲板块的俯冲深度相对更深,利于形成深陷的盆地,其中以45°倾角对应的俯冲陆块一侧俯冲最深;当断裂带倾角≥75°时,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相对俯冲和仰冲作用变得不明显。碰撞断裂带摩擦系数越小,碰撞过程中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相对俯冲和仰冲作用越强,形成高大的山脉和深陷的盆地要求碰撞断裂带摩擦系数≤0.2°从大陆与大陆碰撞变形构造特征看,除发育前陆盆地一山脉系统外,在仰冲陆块一侧靠近造山带后缘还发育呈不对称结构的挤压性凹陷,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断裂带倾角在15-30°时,该类型凹陷更容易形成,其中以30°倾角对应的凹陷最深,反映其形成可能是大陆碰撞过程中陆块之间相对俯冲和仰冲运动的综合结果。
陆诗阔蔡永恩丁林刘金朝
关键词:陆-陆碰撞倾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