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9969)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蔡学林朱介寿程先琼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龙门山
  • 2篇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龙门山断裂
  • 2篇龙门山断裂带
  • 2篇面波
  • 1篇地壳
  • 1篇动力作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结构
  • 1篇深部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周边海域
  • 1篇力作
  • 1篇龙门山构造带
  • 1篇面波层析成像

机构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朱介寿
  • 2篇江晓涛
  • 2篇宋文杰
  • 2篇王成
  • 1篇程先琼
  • 1篇蒋科植
  • 1篇杨宜海
  • 1篇蔡学林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接收函数法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岩石圈结构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大陆碰撞和俯冲最为明显的区域,也是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的地区,其东缘与四川盆地(扬子克拉通)西缘相接。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为了研究跨龙门山断裂带及两侧的深部结构差异,我们部署...
王成朱介寿宋文杰江晓涛
文献传递
接收函数方法对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深部结构研究
<正>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镶接地带,从天全至广元呈北东向分布,全长约500km,其地形特殊,两侧的地块性质与结构差异很大,本文利用跨龙门山构造带的两条宽频带被动源地震剖面,对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
江晓涛朱介寿宋文杰王成
文献传递
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正>利用2008~2011年间位于40°W~180°E,40°S~80°N范围内的数十个永久的国际台网和临时的区域台网所记录到1248个地震事件的LHZ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共得到约35000条地震射线。这些地震事件满足震级...
蒋科植朱介寿程先琼黄晓萍杨宜海王成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及其动力作用
<正>1.引言自高程400~500m的四川盆地西缘向西行50~60km,即进入高达4000~5000m的龙门山、岷山、邛崃山山脉,这里是全球最著名的大陆陡崖峭壁区,其坡度约为喜马拉雅山南坡的4~5倍。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形...
朱介寿
跨龙门山断裂带的被动源地震剖面
<正>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地貌和地球物理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两侧的深部结构,近年来我们跨龙门山断裂带布设了三条被动源地震观测剖面。1....
杨宜海朱介寿程先琼王成蒋科植
中国大陆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搜集中国大陆58个数字地震台站6312个长周期波形记录,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442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对中国大陆进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化反演得到中国大陆每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衰减系数。结果显示:短周期Rayleigh面波总体表现为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南)Rayleigh面波衰减小,西北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Rayleigh面波衰减大,反映了该深度东部地区已进入上地幔,西部仍处于下地壳;Rayleigh面波在中周期衰减特征是呈SN向展布,将中国大陆分成以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中部的三分图像,衰减小的中西部岩石圈稳定区、衰减大的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增厚区和东部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在长周期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是中国大陆中西部衰减较小,为印度大陆俯冲到该深度所致,而在东部衰减较大,为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地幔浅部上升热流,构成上地幔中的热室而使东部面波衰减较大。Rayleigh面波衰减与地壳上地幔温度关系显示:中国大陆Rayleigh波衰减与大地热流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研究区域内热流值较高的青藏地块及邻区表现为Rayleigh波衰减大,热流值较低的中国东部表现为Rayleigh波整体衰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与强震分布关系密切,在大约以107°E为界的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明显强于中国东部,与此关系密切的是,在约107°E为界大陆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震波衰减大,以东的大陆地区衰减明显减小。
程先琼朱介寿蔡学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