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606)
-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单世光陈晰张雷刘旸张建国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微囊化胰岛与滋养细胞对鼠胰岛功能和活性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 研究微囊化滋养细胞对胰岛功能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对单独、分别和联合微囊组胰岛素含量及不同条件(5.6、16.7mmol/L葡萄糖、16.7mmol/L葡萄糖+10mmol/L茶碱)下胰岛素释放试验进行检测;监测3组(每组8例)小鼠平均空腹血糖(FPG),将胰岛的功能和活性进行对照。结果体外,联合组胰岛素含量(288±25)、(292±29)、(203±21)mmol/L及在胰岛素释放试验中的反应性(306±25)、(335±26)、(378±32)mmol/L均好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单独组(27.3d)、分别组(30.5d)维持FPG〈6.0的时间明显少于联合组(66.8d),联合组恢复高血糖状态的平均时间为9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养细胞与胰岛联合微囊化能够改善胰岛的存活状况,提高其生物活性,并维持其分泌功能。
- 刘旸陈晰吴德全高峰单世光张雷
- 关键词:微囊化胰岛滋养细胞
- 新生猪胰岛细胞团的体外培养体系
- 2009年
- 目的分离纯化新生猪胰岛细胞团(NPCCs),以不同的体外培养方式促进NPCCs成熟,筛选最佳方案。方法利用供龄分别为3天的新生猪,参考Bonner-Weir法和Hill法分离纯化NPCCs,分别以培养体系Ⅰ(90%DMEM、10%胎牛血清、双抗、2 mmol/L谷氨酰胺+0.01%大豆胰酶抑制剂)和培养体系Ⅱ(90%DMEM、10%胎牛血清、双抗、2 mmol/L谷氨酰胺+0.01%大豆胰酶抑制剂、10 mmol/L烟碱、10 ng/m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15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体外培养14天,进行抗胰岛素、抗CK7双荧光染色和胰岛素刺激释放实验。结果应用培养体系Ⅰ的NPCCs体外培养14天时,抗胰岛素阳性细胞(β细胞)百分比为(28.6±5.3)%,显著低于培养体系Ⅱ的(62.1±9.0)%(P(0.01);培养体系Ⅰ的抗CK7阳性细胞(原始导管细胞)百分比为(52.8±7.2)%,显著高于培养体系Ⅱ的(21.5±6.9)%(P(0.01)。培养体系Ⅰ的NPCCs体外培养14天时胰岛素刺激释放量为:低糖:(14.3±4.8)mU/L,高糖:(23.9±6.2)mU/L,高糖+茶碱:(38.5±8.2)mU/L,显著低于培养体系Ⅱ的释放量:(26.2±5.1)mU/L、(46.3±7.0)mU/L、(81.5±10.4)mU/L(P(0.01)。结论培养体系Ⅱ较培养体系Ⅰ更能促进NPCCs中β细胞发育成熟及CK7阳性细胞向β细胞转化,并使胰岛素刺激释放量提高。培养体系Ⅱ是微囊和移植前体外培养NPCCs的理想方案之一。
- 陈晰张建国沈滨李传乐单世光张雷
- 关键词:细胞活性
- SGA微囊制备及其与大鼠胰岛生物相容性的体外观测
- 2009年
- 目的:制备硫酸酯化葡甘聚糖-海藻酸钡(SGA)微囊,包裹大鼠胰岛,对比观测SGA微囊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溶液共混法制备硫酸酯化葡甘聚糖-海藻酸盐混合凝胶液,改良Omer法制作SGA微囊。X射线衍射分析SGA二元共混膜结构;SGA微囊化SD大鼠胰岛,体外培养14d后,胰岛素刺激释放实验对比SGA微囊和APA、AB(a海藻酸钡)微囊对大鼠胰岛的影响。结果:衍射图谱显示硫酸酯化葡甘聚糖-海藻酸钡共混膜在原属于海藻酸钡的2θ11°、20.3°结晶峰变小,在2θ29.8。出现新结晶峰,说明SGA二元共混膜相互作用强烈,融合较好;胰岛素刺激释放实验显示,体外培养后SGA微囊对大鼠胰岛的影响与APA、ABa微囊无差别(P>0.05)。结论:SGA微囊膜结构稳定,融合度较好,对大鼠胰岛体外生物相容性较高,可以为下一步体内移植所应用。
- 陈晰张雷刘旸单世光张建国
- 关键词:大鼠胰岛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