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71077)

作品数:6 被引量:121H指数:6
相关作者:马昌前张超陈玲佘振兵凌文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汉诺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锆石
  • 3篇同位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定年
  • 2篇岩体
  • 2篇造山带
  • 2篇年代学
  • 2篇花岗岩
  • 2篇大别造山带
  • 1篇地球化学制约
  • 1篇电离
  • 1篇新生代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岩体成因
  • 1篇印支期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汉诺威大学

作者

  • 6篇马昌前
  • 3篇陈玲
  • 3篇张超
  • 2篇佘振兵
  • 1篇王世明
  • 1篇陈子万
  • 1篇凌文黎
  • 1篇张金阳
  • 1篇陈志勇
  • 1篇王连训
  • 1篇孙洋
  • 1篇周红升
  • 1篇杨颖

传媒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别造山带研子岗碱性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制约被引量:13
2009年
出露于大别造山带西南部的研子岗碱性杂岩体侵位于元古代和新太古代随县群中,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岩体的主体岩性角闪正长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33±1Ma,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这一年龄也是大别造山带中已知形成时代最早的早白垩世碱性岩体的结晶年龄(单颗粒锆石U-Pb法)。研子岗碱性杂岩体具有碱性岩典型的富碱(K_2O+Na_2O=8.38%~11.26%)、低硅(SiO_2=63.41%~66.51%)的特点。主要矿物为微斜条纹长石,暗色矿物主要为镁角闪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全部岩石均具有高Ba-Sr花岗岩类高Ba(1230×10^(-6)~4865×10^(-6))、高Sr(583×10^(-6)~2088×10^(-6))和无负Eu异常(Eu/Eu~*=0.97~1.12)等特征,并具有A型花岗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的Y/Nb比(0.46~1.09)较低,具洋岛玄武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_i初始比值(0.70513~0.70543)较低,表明岩体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幔源。Nd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1859~1942Ma)和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2130~2330Ma)较老,ε_(Nd)(133)值(-12.5~-11.4) 和ε_(Hf)(133)值(-18.2~15.4)较低。综合分析表明,岩体主要为古老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低程度部分熔融和随后地壳物质轻度AFC(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的产物,源岩熔融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底侵作用提供。研子岗岩体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预示着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造山过程的即将结束,板内时期的即将来临。
周红升马昌前陈玲
关键词:碱性岩岩体成因U-PB年代学大别造山带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一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显示,盆地经历了23.5,29.6,35.8Ma3次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区在42.0~40.5,39.0~37.5,14.0~11.5,6.0~4.5Ma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源区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12Ma左右的构造活动,导致下油砂山组顶部物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5~39.0,16-14,11.5~6.0Ma沉积物的源区发生了明显的升降运动,导致剥蚀速率加快;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9.4~11.7μm,总体来看,干柴沟地区及周缘山系在37-15Ma近22Ma的地质时期内一直比较稳定,30Ma左右的热事件在盆地或周缘山系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王世明马昌前佘振兵陈志勇杨颖
关键词: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沉积物源
中国南方存在印支期的油气藏——Re-Os同位素体系的制约被引量:20
2010年
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开展富含有机质的沥青、原油等的研究,是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有效的但极富挑战性的新途径,在国内尚无研究实例报道。以我国南方最大的古油藏之一的麻江古油藏中的沥青为主要对象,采用Re-Os同位素方法试图限定油气的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研究表明,麻江古油藏的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质量分数分别在41.5×10-6~642×10-6和0.21×10-6~12.15×10-6之间,N(187Re)/N(188Os)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在270.90~4074.99之间,Os同位素组成指示中等放射成因,其N(187Os)/N(188Os)比值在0.3400~3.6557之间变化。所有沥青样品的模式年龄在28~144Ma之间变化,集中在85Ma左右。通过沥青Re-Os同位素研究,结合详细地质资料,认为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早燕山期(144Ma之前),而油藏破坏时间为燕山晚期即85Ma左右。
陈玲马昌前凌文黎佘振兵陈子万
关键词:沥青RE-OS同位素热电离质谱
湘东北早白垩世桃花山--小墨山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3
2008年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1Ma和117±1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71.75%~73.81%,K2O/Na2O=0.84~1.11,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Eu为中等负异常,∑REE较高,Rb/Sr=0.9~2.7,(La/Yb)N=26.92~86.02;高ISr(0.714~0.723),低εNd(-9.76^-10.6),高t2DM(1.72~1.79Ga)。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69.64%~72.73%,K2O/Na2O=0.62~0.7,准铝质至弱过铝质,Rb/Sr=0.26~0.88,(La/Yb)N=11.97~12.67;低ISr(0.707~0.709),高εNd(-6.38^-6.73),低t2DM(1.43~1.46Ga)。综合分析表明,桃花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GPG),源岩为华南古元古代基底;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似含堇青石及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源岩为低成熟度的变杂砂岩。桃花山、小墨山岩体形成于华南早白垩世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增厚环境。江南断裂晚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造成了华容地区的小范围地壳增厚,并为桃花山源岩的"湿"深熔作用提供了流体聚集通道;小墨山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幔源岩浆的底侵有关,热的幔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而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了混合作用。
王连训马昌前张金阳陈玲张超
关键词:早白垩世锆石U-PB定年花岗岩地球化学湘东北
大别山鲁家寨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扬子克拉通北东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证据被引量:11
2011年
对大别山造山带的鲁家寨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鲁家寨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816±17)Ma)。鲁家寨花岗岩总体具有高硅(Si O269.13%-75.47%)、准铝-弱过铝(A/CNK=0.98-1.01)的化学组成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7.43-160.66)×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Eu异常—正Eu异常。高场强元素(P、Nb、Ti等)强烈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K、Ba、Sr等)相对富集。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鲁家寨新元古代花岗岩可能主要来源于与扬子陆核类似的大别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幔源岩浆不仅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热量,可能还直接参与了花岗岩的成岩作用。综合Rodinia超大陆古地理复原资料,推测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代早期为接受大洋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而形成于816 Ma的鲁家寨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重力/拉张)垮塌产物。
孙洋马昌前张超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大别造山带
大别山晚中生代巨量岩浆活动的启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被引量:57
2008年
采用原位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等方法研究大别山及邻区岩浆岩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大别山中生代岩浆活动启动于晚侏罗世,大规模爆发于早白垩世。大别山南部的张榜花岗岩侵入体锆石LA-ICP MS年龄为150.3Ma±2.0Ma,是目前发现的大别山最早的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比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峰期(~130Ma)早约20Ma,标志着大别山晚中生代巨量岩浆活动的启动。锆石的LA-MC-ICP MS Hf同位素结果计算的εHf(t)为-29左右,二阶段模式年龄大约为3.05Ga,表明岩浆源区为与扬子陆核类似的大别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新生地幔物质贡献极少。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大别山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但二者岩浆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大别山130Ma的拆沉物质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地壳加厚是陆陆碰撞的结果,幔源岩浆上涌出现在拆沉事件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于150Ma因幔源岩浆底侵而使下地壳强烈加厚,引发了该下地壳于130Ma的拆沉作用,幔源岩浆的上涌贯穿整个过程。
张超马昌前
关键词:HF同位素晚中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