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1-275395)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松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2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样板戏
  • 1篇巡演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折子戏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权力
  • 1篇政治人
  • 1篇政治人格
  • 1篇政治社会
  • 1篇政治社会化
  • 1篇政治意识
  • 1篇政治意识形态
  • 1篇治权
  • 1篇治人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化
  • 1篇圣化
  • 1篇说服
  • 1篇权力
  • 1篇人格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李松

传媒

  • 1篇戏剧之家
  • 1篇大舞台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艺术学界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如何理解“样板戏”的创作方法?——与张闳先生商榷
2011年
张闳先生认为,"样板文艺"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符合现代主义美学的某些基本精神,是一种"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甚至认为"样板戏"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文本。这一观点在学理上是错误的,而且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当论说两种创作方法的关联的时候,必须明确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性质与特征。"文革"激进派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往往流于凭空虚构、主观夸大,其"革命浪漫主义"创作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样板戏"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虽有皮相的相似,却有本质的差异。
李松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被引量:1
2010年
领袖崇拜体现的是世俗社会中民众的政治信仰,耶稣崇拜则是基督教信徒的精神皈依。二者的相似点在于,都认为宇宙存在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至高无上的创世者。在"文革"期间的崇拜现象中,美的程度以及丑的形成不是如同上述基督教所说的距上帝这一本体之光的远近而定。而是根据敌我双方的阶级立场而划分为彼此对抗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体现为救赎——牺牲——圣化这一逻辑相关的三个方面。
李松
关键词:宗教救赎牺牲圣化
“样板戏”传播的民间形态被引量:3
2013年
从"样板戏"生产、传播、接受、反馈的整个流程来看,"文革"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力求保证江青的"原创版权",并且掌握"样板戏"主题的政治正确性,从而维护"文革"路线的政治合法性。但是,"样板戏"的传播过程中出现江青等人不能容忍的狂欢化现象:传播改编的传奇性、趣味性、娱乐性,观众接受的世俗化解释。由上述传播的狂欢化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政治意识形态一体化表面之下隐含着观众的拆解、颠覆意识。二、群众观赏反应中的戏谑、消解并非来自于自觉的民主、自由观念,而是底层大众审美心态不经意的折射和流露。三"、样板戏"传播的狂欢化存在城乡、年龄、群体三个方面的差异。
李松
关键词:样板戏狂欢化
“样板戏”中的阶级斗争与家仇国恨被引量:1
2010年
"样板戏"主题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的革命史,"样板戏"的演变也是一部不同阶级路线矛盾斗争的发展史。"文革"时阶级斗争路线的精神动力是仇恨——"阶级仇、民族恨"才能使阶级斗争获得群体的响应和社会的心理支持。20世纪中国人民遭受的惨痛的屈辱,人与人之间、阶级党派之间的怨恨郁积而成思维惯性的情结。仇恨可以成为战争年代整合人们力量的情感凝聚剂。阶级斗争是家仇转向国恨的动力。完成这一阶级与文化身份认同还有更深入的做法,那就是通过煽起仇恨和感发悔悟。"样板戏"家仇国恨的情节逻辑是:个人仇恨——家庭仇恨——民族仇恨——阶级仇恨——国家仇恨。
李松
关键词:阶级斗争控诉
“样板戏”剧场论被引量:1
2010年
"样板戏"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是借助媒体工具来达到的,其中剧场是重要的媒介形式。"样板戏"推广的具体措施有:保持权威版本的原汁原味;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巡演;地方戏大力移植"样板戏";编演"样板戏"的折子戏;讲述"样板戏"故事。总之,"样板戏"借助多种媒介工具实现了文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李松
关键词:巡演折子戏故事
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样板戏”被引量:4
2010年
"样板戏"演出的美学手段将文艺形式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与人们日常文艺活动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即文学艺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文艺化。"样板戏"作为一种剧场行为将整个社会环境剧场化,形成了舞台小社会与社会大舞台的有机结合。从观众、演员与剧场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样板戏"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在:观众与演员一方面通过接受政治规训内化为格式化的政治人格;另一方面,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按照特定要求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剧场化的重塑。
李松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样板戏政治意识形态文艺活动国家政治权力政治人格
“样板戏”观众的角色认同
2011年
对于观众来说,"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流通、接受包括被动与主动两个方面:既有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有目的的高饱和"宣传轰炸",也不能完全排除群众主动的配合接受。"样板戏"被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文革"时期观众与对象之间角色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样板戏"的创作者在文本中制造了快感,渗透了宣传说服的意识形态功能;另一方面,观众与对象又体现为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关系。
李松
关键词:观众角色认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