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305)

作品数:26 被引量:1,089H指数:15
相关作者:孔繁翔史小丽张永春张民杨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微囊藻
  • 10篇铜绿微囊藻
  • 9篇太湖
  • 6篇水华
  • 5篇蓝藻
  • 4篇栅藻
  • 4篇温度
  • 4篇斜生栅藻
  • 3篇营养化
  • 3篇藻类
  • 3篇水体
  • 3篇太湖水
  • 3篇太湖水体
  • 3篇培养滤液
  • 3篇细胞
  • 3篇流式细胞
  • 3篇流速
  • 3篇蓝藻水华
  • 3篇富营养化
  • 2篇动力学参数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环境保护部南...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孔繁翔
  • 7篇史小丽
  • 6篇张民
  • 6篇张永春
  • 6篇杨州
  • 5篇曹焕生
  • 5篇高光
  • 4篇于洋
  • 3篇高月香
  • 3篇谭啸
  • 3篇张毅敏
  • 2篇王珂
  • 2篇吴晓东
  • 2篇张龙江
  • 2篇秦伯强
  • 2篇陈鋆
  • 2篇朱广伟
  • 2篇邢鹏
  • 1篇吴英海
  • 1篇侯国祥

传媒

  • 9篇湖泊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苏环境科技
  • 1篇四川环境
  • 1篇污染防治技术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水科学与工程...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华期间太湖梅梁湾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的测定被引量:38
2008年
2007年8月太湖发生水华期间采用细胞分裂频率法(FDC)对太湖梅梁湾蓝藻的原位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囊藻的细胞分裂频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即白天高,最大值约为20%;夜晚低,最小值约为5%.计算得到4个采样点蓝藻原位生长速率分别为0.23,0.19,0.37,0.26d-1.实验同时测定了水体的营养盐水平和叶绿素a的含量,表明较高的细胞分裂频率可能与水体中较高的营养盐水平、叶绿素a含量有关.
吴晓东孔繁翔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微囊藻原位生长
太湖梅梁湾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被引量:57
2004年
通过对1998年5月-1999年5月的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它水化学因子的同步实地监测,初步探讨了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太湖梅梁湾湖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藻类水华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水体中各种形态磷之间的转化非常快.在磷的循环、转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作用至关重要.太湖梅梁湾各采样点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年际变化有着显著的规律性,各点位在春季(3-4月)及夏季(7-8月)均分别出现峰值,与水体中水华出现的峰值相吻合.尤其在水体中水华暴发前的4月份,各采样点中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急剧增加,其Vmax均为年内的最大值或接近最大值,预示着水体中其它形态磷的转化速率加快,为水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活性磷.水体中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总碱性磷酸酶活性/Chl.a)与水体中的PO43-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尤其是在春季相关性更加显著,可达-0.9以上;夏季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时,水体中的磷酸盐浓度远低于碱性磷酸酶的激发阈值,藻类体中的酶被诱导大量产生,从而使得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数量、活性急剧增加,达到较高的水平.这种短时间的有机质快速降解以及由此导致的营养盐释放,维持了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高光秦伯强朱广伟范成新季江
关键词:太湖碱性磷酸酶活性藻类动力学参数磷循环
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静沉降特征被引量:16
2006年
本文分别采用斯托克斯沉降速率公式和重复深度吸管法计算了2005年4月、5月间在太湖进行的四次静沉降模拟实验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属于絮凝沉降.2)水体中悬浮物浓度与沉降时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指数衰减规律(R^2>0.80),悬浮物中无机物含量较高时这种规律更为明显(R^2≥0.99).3)悬浮物浓较低时,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悬浮物浓度较高时,沉降速率随悬浮物浓度升高而增大.经拟合沉降速度(ω)与悬浮物浓度(C)之间符合Logistic曲线ω=0.021/(1+exp(-0.026(C-166.3))),R^2=0.98,n=54.4),斯托克斯公式可用来粗略估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而重复深度吸管法则适合于较精确地计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但在计算时须注意根据悬浮物的特性,选取其特征沉降速率.本文计算得到的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范围为0.002 cm/s-0.005 cm/s.
陈鋆高光李一平王珂逢勇
关键词:悬浮物沉降速度太湖
太湖生态模拟系统构建与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湖泊生态系统模拟在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湖泊生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及其相关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回归模型、单一的营养盐平衡模型到目前复杂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湖泊生态模拟的原理、结构框架设计、功能、运行环境及参数等特性,借助太湖有关资料建立了太湖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太湖有很好的适应性。
张龙江张永春吴英海张毅敏
关键词:太湖
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群体形成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为探索浮游动物和藻类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的生长及群体形成的影响.把萼花臂尾轮虫按1000个·L-1的初始密度置于小球藻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5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轮虫培养滤液,此滤液中含有轮虫在生活过程中释放的一些信息化学物质.将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分别加入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球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促进斜生栅藻的群体形成,而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在群体形成方面没有显著作用.另外,该滤液能显著提高小球藻种群的增长,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3种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潜在牧食采取了不同的生态策略:斜生栅藻形成群体,增大摄食阻力,从而降低被摄食的风险;小球藻通过提高增长率来抵消被取食的损失;铜绿微囊藻是通过其它方式来降低被牧食(例如毒素).这些方式分别是这些藻类维持种群规模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之一.
杨州孔繁翔史小丽杨家新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滤液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小球藻
浮游动物诱发藻类群体的形成被引量:17
2005年
从研究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需要出发,综述了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对藻类群体形成的诱发作用。指出诱发藻类群体形成的化合物来自牧食性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有效牧食,是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些诱发性的化合物并不是有关生物体的组成成分,是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藻类群体的形成方式有源于一个母细胞的分裂和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两种方式,栅藻的诱发性群体可能是来自一个母细胞的分裂,而在其它藻类的诱发性群体形成如铜绿微囊藻则可能是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由于藻类形成群体后能显著降低浮游动物对其牧食速率,因此,这种诱发性群体形成的现象,可以解释为藻类对变化的牧食压力的一种有效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也是两者协同进化的结果。浮游动物对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模拟蓝藻群体及水华形成值得借鉴应用。作者还提出推测,水华蓝藻的群体形成,可能就是在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快速生长,加上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共同作用下联合驱动的结果,而这种群体形成很可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结合特定的气象水文等理化因子,就会聚集于水表“爆发”出肉眼可见的水华。因此,开展浮游动物牧食作用对水华蓝藻早期群体形成诱发效应的研究不仅能加深对水华形成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藻类的诱发性反牧食防御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杨州孔繁翔
关键词:浮游动物藻类蓝藻水华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被引量:684
2005年
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 ,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 ,论述了蓝藻 ,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 ,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在探索水华成因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 ,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 ,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 ,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是表观现象 ,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 ,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孔繁翔高光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环境因素
太湖水华蓝藻底泥中复苏和水柱中生长的比较被引量:16
2006年
为了研究太湖底泥中蓝藻的复苏和水柱中的生长,作者自行设计了原位藻类复苏收集器和生长培养器并安放在太湖梅梁湾监测蓝藻复苏释放和生长.实验在藻类的复苏期(2005年3-6月)进行.结果表明在复苏期太湖蓝藻的复苏呈现波动性增加,4月达到最大量.水柱中蓝藻同步的比生长率和生长量也呈现波动性上升,并在5月初达到最大值.浮游动物的存在并没有对蓝藻的生长造成显著的影响.对底泥蓝藻释放和水柱生长进行比较,底泥释放的蓝藻只占藻类生长量的很小一部分(<2.5%).所以,水柱中蓝藻的生长对其优势的确立和水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曹焕生孔繁翔谭啸杨州张民邢鹏
关键词:蓝藻生长率太湖
水文气象因子对藻华爆发的影响被引量:59
2006年
水文过程与气象因子在湖泊富营养化及藻华爆发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了温度、光照、水动力等水文、气象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从而找出控制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和相关参数。
高月香张永春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华温度光照水动力
太湖水体中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运用稀释法研究了太湖中不同粒径的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压力,探讨了捕食作用对细菌生长及温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32μm以下的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率为5.07d-1,其中大部分捕食压力来自小于16μm的超微型原生动物,占总捕食率的90.7%;小于16μm的超微型原生动物的捕食作用明显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温度对捕食作用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超微型原生动物的捕食率和细菌的生长率均明显升高.
陈默高光朱丽萍冯胜
关键词:太湖捕食稀释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