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2011CI059)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涛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淀粉
  • 4篇抗性
  • 4篇抗性淀粉
  • 4篇基因
  • 4篇氨基丁酸
  • 3篇等基因
  • 3篇等基因系
  • 3篇近等基因
  • 3篇近等基因系
  • 3篇粳稻
  • 3篇黄酮
  • 3篇基因系
  • 3篇Γ-氨基丁酸
  • 2篇性状
  • 2篇孕穗
  • 2篇孕穗期
  • 2篇孕穗期耐冷性
  • 2篇水稻
  • 2篇穗期
  • 2篇籽粒

机构

  • 8篇云南省农业科...
  • 7篇云南省农业生...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大理学院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昆明田康科技...

作者

  • 8篇普晓英
  • 8篇杜娟
  • 8篇杨树明
  • 8篇曾亚文
  • 8篇杨涛
  • 2篇王荔
  • 1篇李本逊
  • 1篇夏小环
  • 1篇彭潞波
  • 1篇杨晓梦
  • 1篇张素华
  • 1篇杨慧
  • 1篇李玉贤
  • 1篇陈晓艳
  • 1篇唐俊杰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鉴定影响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为开展水稻养分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肥高效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强耐冷(2级)粳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与十和田杂交、回交获包含105个株系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BC4F8及双亲为材料,在云南白邑(冷水胁迫)、寻甸(自然低温胁迫)和玉溪(正常生长环境)3种生长环境下进行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相关性状的鉴定,并利用构建的含有180个SSR标记,全长为1820.6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67 c M的遗传图谱,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对1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56个QTL,分布在第1、2、3、4、5、6、7、9和10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为1-10个,单个QTL可解释的各自性状表型贡献率为8.88%-35.30%。其中,氮、磷、钾利用效率QTLs数分别为12个、27个和17个。而q TNA-1a、q TPA-1、q PHI-1、q PHI-6、q PHI-7b和q KHI-6共6个QTL在冷害和正常环境下均能检测到,稳定性较高,其贡献率变幅为10.63%-31.57%。在第1、3、4、5、6、7和10染色体上有13个标记区域存在QTL成族分布,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数为2-5个,其中共同控制磷总吸收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收获指数、每100 kg籽粒需钾量和钾素收获指数等性状的位点数最多。【结论】获得56个影响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且发现的13个QTL富集区可作为水稻氮、磷、钾高效利用分子育种的重要候选区域。
杨树明曾亚文王荔杜娟普晓英杨涛
关键词:SATIVA近等基因系数量性状基因座
不同基因型粳稻籽粒产量与功能成分的生态变异被引量:11
2012年
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数显著高于新平和寻甸,不同地区粳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限制新平、玉溪、寻甸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功能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稻谷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千粒重受基因型控制,γ–氨基丁酸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黄酮、生物碱受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新平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较高,玉溪和寻甸2种成分含量相接近;总黄酮以玉溪点最高,寻甸较低;不同地区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小。
杨树明夏小环赵旭方晓东杜娟曾亚文普晓英杨涛彭潞波
关键词:基因型抗性淀粉
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被引量:2
2015年
以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7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形态性状与糙米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总黄酮和生物碱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白邑冷水胁迫下该群体8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与昆明自然低温下相近,但主穗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3个耐冷指标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自然低温下有29对形态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09*^-0.992**),而冷水胁迫下仅有23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28*^-0.895**),2种鉴定所得孕穗期耐冷性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总黄酮和生物碱在该群体家系间变异较大。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实粒数和结实率对总黄酮作用较大,而秕粒数和结实率对生物碱影响明显。
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张素华杨晓梦
关键词: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粳稻
不同时期施氮对功能型水稻产量及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在施纯N 120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施氮对水稻云资粳82号产量及糙米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促花肥=4∶2∶1∶1施用,诸多农艺性状表现良好,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为10367.55 kg/hm2,比其它处理增产3.24%~26.21%,且有利于总黄酮和抗性淀粉含量积累。②氮肥按基肥∶分蘖肥=1∶1施用,能显著提高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
杨树明杨慧赵旭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
关键词:施肥时期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
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生物产量和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选用3个优质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及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割苗提高了干麦苗产量,但显著影响了再生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除旗叶宽和茎粗外,割苗降低了再生麦的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穗长,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再生麦的秸秆与籽粒产量以1叶1心和3叶1心两个阶段割苗最高,5叶1心期割苗最低,但5叶1心期割苗的干麦苗产量最高。在3叶1心前割苗,再生麦的籽粒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杨树明李国强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李玉贤李本逊
关键词:大麦生物产量Γ-氨基丁酸总黄酮抗性淀粉
粳稻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在阿子营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江新团黑谷BC3F9)配制的BC4F1、BC4F2及亲本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粳稻丽江新团黑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的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8个指标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和穗颈长均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11%和75.06%;株高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39%;穗下节长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7.36%;穗长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每穗实粒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遗传;每穗秕粒数为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总粒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
杨树明王荔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
关键词:近等基因系耐冷性孕穗期主基因+多基因
利用HPLC法测定水稻子粒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建立水稻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水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组成差异,为高黄酮水稻种质资源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建立了利用HPLC法测定水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水稻糙米的黄酮化合物组成主要以儿茶素和山奈酚的形式存在,不含杨梅素和槲皮素,不同品种儿茶素和山奈酚组成比例及含量存在差异;粳稻含有更丰富的儿茶素,有色稻山奈酚和儿茶素含量大于无色稻;糙米中含有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而精米中不含或少含黄酮类化合物。
杜娟杨涛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陈晓艳贾平
关键词:HPLC法黄酮类化合物水稻儿茶素山奈酚
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的功能成分含量差异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研究云南地方大麦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大麦保健功能开发及功能型品种的改良。分析了236份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中抗性淀粉、总黄酮、生物碱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及棱型、子粒颜色、皮裸类型之间4种功能成分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抗性淀粉和总黄酮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紫粒与黄粒类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生物碱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类型之间达极显著差异;γ-氨基丁酸含量为皮与裸类型之间差异极显著。236份地方大麦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为10大类群,以第4和第8类群较好;第1与第7类群间距最大,而第1与第10类群的间距最小;从中筛选出15份性状优良的材料。
唐俊杰普晓英曾亚文杨涛杨树明杜娟
关键词:抗性淀粉总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