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基金(G08-002)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雪胡琦王珂萌徐静张丽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近视
  • 2篇近视眼
  • 2篇高度近视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眼轴
  • 1篇眼轴长
  • 1篇眼轴长度
  • 1篇致病基因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角膜后表...
  • 1篇前房
  • 1篇前房深度
  • 1篇屈光
  • 1篇屈光力
  • 1篇近视眼患者
  • 1篇基因
  • 1篇角膜
  • 1篇角膜后
  • 1篇角膜后表面

机构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篇李雪
  • 2篇徐静
  • 2篇王珂萌
  • 2篇胡琦
  • 1篇赵延军
  • 1篇杨帆
  • 1篇吴琼
  • 1篇张丽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近视眼患者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李雪赵延军张丽胡琦王珂萌
关键词:LASIKLASEK角膜角膜后表面
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高度近视在人群当中的患病率较高,是导致低视力及盲的遗传性眼病之一。近视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度近视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已发现了多个高度近视的候选基因位点,包括胶原类基因、基膜类基因、生长因子类基因、转录因子类基因等,本研究就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徐静李雪
关键词:高度近视基因多态性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组260眼(>-9.00~12.00D)、B组75眼(>-12.00~15.00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氉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最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最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C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徐静李雪胡琦杨帆吴琼王珂萌
关键词:超高度近视屈光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