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370)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志波王维林高红王练英张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畸形
  • 7篇直肠
  • 7篇直肠畸形
  • 7篇肛门
  • 7篇肛门直肠
  • 7篇肛门直肠畸形
  • 7篇肠畸形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2篇诱导大鼠
  • 2篇胚胎
  • 2篇维甲酸
  • 2篇先天性肛门直...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原癌基因
  • 1篇直肠尿道瘘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志波
  • 5篇王维林
  • 5篇高红
  • 4篇王练英
  • 2篇张娟
  • 2篇郭俊斌
  • 2篇袁正伟
  • 2篇张海兰
  • 2篇王伟
  • 1篇张丹
  • 1篇白玉作
  • 1篇张世伟
  • 1篇王大佳
  • 1篇郭俊斌
  • 1篇郭俊斌

传媒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FGF10和FGFr2b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直肠末端FGF10和FGFr2b基因的表达水平,以便从分子水平探讨FGF10和FGFr2b基因与ARM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方法研究10例高位、10例中位和8例低位ARM畸形直肠末端FGF10mRNA和FGFr2b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FGF10mRNA和FGFr2bmRNA的表达在高位ARM、中位ARM和低位ARM组有意义(P〈0.05)。结论直肠末端FGF10和FGFr2b基因表达的减弱可能与ARM的发生有关。
张海兰张志波高红袁正伟王维林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c-kit和干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直肠末端c-kit和SCF的表达水平,以探讨ARM患儿术后便秘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T-PCR方法研究10例高位、10例中位、8例低位ARM畸形和2例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kit mRNA、SCF mRNA的表达在高位ARM组、中位ARM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后天性肛瘘组、低位ARM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低位ARM和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这两种疾病可能不影响患儿直肠末端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高、中位ARM患儿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先天性的,将影响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可能是患儿术后便秘产生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之一。
张海兰高红袁正伟王维林
关键词:原癌基因干细胞因子受体
Cajal间质细胞和缝隙连接蛋白43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s)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在先天性巨结肠(HD)肠管中的分布情况,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和connexin 43抗体,通过SABC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35例HD患儿肠管c-kit+ICCs和connexin 43的分布情况。结果ICCs分布在环肌内和肌间神经丛周围,ICCs彼此及与平滑肌细胞形成缝隙连接。在HD病变肠管ICCs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HD正常肠管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HD病变肠管connexin 43表达明显减弱。结论ICCs和connexin 43分布异常导致了HD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和兴奋传导异常,从而引起或加重HD发病。
张娟王维林张志波王伟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连接蛋白43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并Townes-Brocks综合征SALL1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并Townes-Brock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特征。方法回顾2003年初至2004年4月我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首次入院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判断是否合并Townes-Brocks综合征(肛门直肠畸形是否合并拇指及外耳畸形),对于符合诊断的病例,抽调入院时已存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及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分析SALL1基因型。结果2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4例符合Townes-Brocks综合征的诊断,4例均为男性,均为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其中1例合并直肠尿道瘘,均有耳部发育异常,耳位低垂、发育不良、耳前皮赘等,2例合并拇指发育异常,1例左肾位置异常,输尿管积水扩张、开口异位,2例隐睾,没有追溯到家族史。由于其他原因,患儿父母拒绝做听力筛查,所以不能判定这些患儿是否有感觉神经性耳聋,4例患儿均表现为SALL1基因相同位点的突变,其中一个位点为错义突变(1792bpG→C,Gen-Bankaccessionnos.X98833),对应的丝氨酸→苏氨酸,考虑为Townes-Brocks综合征的病因,3个位点为静止突变(1919bpT→C,2240bpT→C,2311bpA→G,GenBankaccessionnos.X98833),相应的氨基酸没有改变,考虑为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伴发拇指(趾)、耳部等发育畸形时多为Townes-Brocks综合征,对这样的患儿应尽可能做听力筛查,以早发现、早干预耳聋;Townes-Brocks综合征患儿SALL1基因多有突变,这是该综合征的病因。
张志波高红郭俊斌王练英
关键词:基因突变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因型特征直肠尿道瘘输尿管积水外耳畸形
维甲酸诱导大鼠产生肛门直肠畸形及其伴发畸形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利用维甲酸诱导大鼠肛门直肠畸形并探讨维生素A类物与肛门直肠畸形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成熟未孕的Wistar大鼠 ,在妊娠 10d时经胃管注入维甲酸 ,诱导产生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 ,分别在妊娠 16、18、2 0d时剖宫取出胎鼠 ,进行实体观察、畸形率统计 ,同时行病理形态学研究。对照组仅给予橄榄油 ,剖宫时间及观察项目同致畸组。结果 维甲酸致畸组共获得胎鼠 96只 ,其中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率 81.3% (78/ 96 ) ,显性脊柱裂 4 6 .9% (45 / 96 ) ,无尾畸形 70 .8%(6 8/ 96 ) ,足畸形 37.5 % (36 / 96 )。对照组剖出 74只胎鼠 ,均未见上述畸形。致畸组与对照组在妊娠 16d、18d、2 0d时身长及体重相应各组数据经t检验统计差异显著 (P <0 .0 1) ,致畸组均较对照组为差。结论 维甲酸是一种良好的诱导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的致畸剂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过量维甲酸通过干扰维生素A酸信号系统影响正常胚胎发生所致。
郭俊斌王练英张志波白玉作
关键词:维甲酸动物模型肛门直肠畸形
Hoxd-13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肛门直肠表达的研究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Hoxd-13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oxd-13基因在肛门直肠畸形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肛门直肠畸形组(n=75)和对照组(n=108),应用乙烯硫脲致畸Wistar大鼠(n=20)建立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分别在E13、E14、E15、E16、E18和E21(Ex表示大鼠妊娠第X天)剖宫取胎,正中矢状面连续石蜡切片,进行Hoxd-13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动态观察Hoxd-13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联合应用RTPCR方法研究Hoxd-13mRNA在各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胚胎中,Hoxd-13表达于尿直肠隔的间质以及后肠、泄殖腔膜和尿生殖窦的上皮层。肛门直肠畸形组大鼠胚胎中,在E13~16,Hoxd-13在尿直肠隔间质、后肠上皮层、泄殖腔膜或瘘管上皮层的表达减弱,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组大鼠胚胎中,Hoxd-13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长呈总体增加的趋势。②RT-PCR结果:Hoxd-13mRNA扩增条带在肛门直肠畸形组呈弱带或无带,在对照组均呈亮带。其相对表达量随着胎龄的增长呈总体增加的趋势。在E13~16,肛门直肠畸形组Hoxd-13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Hoxd-13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尿直肠隔间质以及后肠上皮层、泄殖腔膜或瘘管上皮层表达减弱,Hoxd-13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有关。
张丹张志波张世伟王伟王大佳王维林
关键词:胚胎学泄殖腔
维甲酸诱导大鼠肛门直肠畸形胚胎中RARmRNA表达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中维甲酸诱导的RARmRNA表达异常与肛门直肠畸形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全反维甲酸(ATRA)诱导大鼠产生肛门直肠畸形胚胎,用RTPCR法测定妊娠11、12、13、14、15、16d时大鼠胚胎尾侧部分的RARmRNA表达模式并且与对照组中RARmRNA表达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中80%胚胎具有肛门直肠畸形,对照组未见明显畸形。实验组中RARαmRNA表达水平在妊娠11、12、13、15d时低于对照组,表达曲线的高峰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实验组中RARβmRNA表达水平在妊娠12、14d时低于对照组,而RARγmRNA表达水平在实验组中与对照组中并无明显差异。结论ATRA可诱导胚胎发育过程中RARmRNA异常表达,它可能在妊娠11~13d这一尾侧区域发育最关键时段通过抑制RARα的表达启动并最终导致肛门直肠畸形及其伴发畸形的发生。
郭俊斌张志波王练英高红
关键词:诱导大鼠肛门直肠畸形RT-PCR法维甲酸诱导畸形发生大鼠胚胎
Shh/Bmp4信号在直肠末端的表达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M)直肠末端Shh/Bmp4信号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5例高位CAM、25例低位CAM和10例正常对照组直肠后壁末端Shh、Gli2和Bmp4表达水平,比较正常组与CAM组、CAM组不同类型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高位CAM的Shh、Gli2和Bmp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及低位CAM(P〈0.05),除Gli2外,低位CAM的Shh和Bmp4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位CAM的发生可能与Shh/Bmp4信号表达下调有关,低位CAM可能涉及其他机制。
张娟张志波高红王维林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表达
先天性无肛畸形与Townes-Brocks综合征(附4例报告)
2004年
张志波郭俊斌王练英
关键词:先天性无肛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