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615)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文涛张秀梅张沛东郭栋李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大叶藻
  • 4篇海草
  • 2篇栖息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系统发育关系
  • 2篇ITS序列
  • 2篇MATK
  • 1篇大叶藻科
  • 1篇形态学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渗透压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生物量
  • 1篇栖息场所
  • 1篇栖息环境
  • 1篇微卫星
  • 1篇无性繁殖
  • 1篇物量

机构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威海市环翠区...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李文涛
  • 6篇张秀梅
  • 5篇郭栋
  • 5篇张沛东
  • 3篇高天翔
  • 3篇孙典荣
  • 3篇李渊
  • 2篇柳杰
  • 1篇江鑫
  • 1篇牛淑娜
  • 1篇曾星

传媒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叶藻居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叶藻的7个地理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扩增148株大叶藻得到5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大叶藻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7,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17。青岛湾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A=7.750,AR=7.043),俚岛居群最低(A=4.750,AR=4.543)。从Fst值来看,7个大叶藻居群间属于中度分化。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国4个大叶藻居群聚类到一起,其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历史大海草场的遗留小片段居群产生,而中国、韩国、日本和爱尔兰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则主要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自由交配估计结果支持海草的东亚起源说。青岛湾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可优先作为大叶藻移植修复的材料和基因库,并进行重点保护。
孙典荣李渊李文涛高天翔
关键词:大叶藻居群微卫星
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探讨大叶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比较分析了15种大叶藻的matK基因和I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两个目的片段上含量均较低。ITS基因片段检测到228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249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matK基因和ITS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4大支,大叶藻亚属、异叶藻属、拟大叶藻亚属和虾形藻属分别构成一支。大叶藻亚属和拟大叶藻亚属的核苷酸差异值在29.09%—35.51%,超过了屈良鹄等提出的大部分被子植物ITS属间核苷酸差异值(9.60%—28.80%),在分子数据上两亚属都达到了属的水平。研究结果支持Tomlinson和Posluszny对大叶藻科的划分结果,建议将大叶藻科分为4个属。
李渊李文涛孙典荣高天翔
关键词:ITSMATK大叶藻科系统发育关系
大叶藻移植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索适宜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移植修复方法,2008年10~11月,利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在山东荣成俚岛近岸海域进行了大叶藻移植试验,监测了移植后1个月内大叶藻的生长、存活与渗透压的变化,比较了天然大叶藻和移植大叶藻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移植海区主要环境因子与大叶藻生长与存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移植方法大叶藻的平均存活率为沉子法(100%)>枚钉法(86.7%)>直插法(66.7%)>夹苗法(20%)>整理箱法(0%);移植大叶藻的平均绝对生长率为沉子法(0.358 cm/d)>直插法(0.242 cm/d)>对照组(0.211 cm/d)>枚钉法(0.083 cm/d)>夹苗法(0.067 cm/d);与天然大叶藻相比,移植后大叶藻根的渗透压显著升高,而茎和叶的渗透压则显著降低(P<0.01);移植后大叶藻的生长与存活和移植海区水流、光照、底质等主要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研发适宜的低成本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郭栋张沛东张秀梅柳杰曾星
关键词:存活率渗透压
基于matK、rbcL和ITS序列的5种大叶藻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3大支。矮大叶藻与大叶藻属间3种大叶藻的核苷酸最小差异值为19.33%,在分子数据上达到了属的水平。基于matK和rbcL基因片段拼接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2~2.7百万年前),与宽叶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4~5.3百万年),与矮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渐新世(27~36百万年前),与红须根虾形藻的分化时间在始新世(33~44百万年前)。4个地区大叶藻的ITS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结果表明大叶藻ITS区的变异程度与地理距离不相关,其不适用于大叶藻不同地理株间的分子系统演化。该研究进一步阐述了5种大叶藻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为国内海草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李渊孙典荣李文涛张沛东江鑫郭栋高天翔
关键词:MATKRBCL系统发育关系
海草场的生态功能被引量:46
2009年
海草场作为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比例很小,但其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在地球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草本身还可以作为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基,进一步提高了海草场的初级生产力,并为许多海洋动物提供了适宜的食物。海草场的存在,改变了海草场内的流体动力过程,加速了悬浮颗粒的沉降,对稳定海底底质和净化水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海草本身可以作为一些海洋动物的食物,同时其复杂的地下和地上结构还为一些海洋动物提供了庇护和栖息场所。而海草植物体的大部分,将最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所产生的营养盐可以满足其它初级生产者生长所需。本文通过总结世界范围内海草场生态学研究成果,旨在阐述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功能,以提高人们对海草场生态功能的认识,唤起人们对海草场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李文涛张秀梅
关键词:海草初级生产力沉降庇护所栖息场所
环境因子对海草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海草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能完全生长于沉水环境,并进行水媒传粉,一般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1]。海草属沼生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约0.02%),约60种,属于5个科13个属,绝大多数属于眼子菜科和水鳖科[2]。海草一般分布于低潮带和潮下带浅水6m以内,
柳杰张沛东郭栋牛淑娜张秀梅
关键词:海草光合生理
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繁殖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对移植2年后的大叶藻(Zosteramarina L.)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情况进行4个季度的观察和测量,发现在春季(3月和4月)和初夏(6月)大叶藻叶的叶绿素含量较低,而其他季节相对较高;根在冬季(12月和1月)和初春(3月)最发达;叶及叶鞘长度,叶宽和每株成体的生物量都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降到最低值;单株大叶藻叶生产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大叶藻侧生苗在冬季的萌发率最高,而夏季未观测到有侧生苗萌出。结果显示,光照影响大叶藻叶绿素的含量;水温对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无性繁殖产生显著影响,夏季高水温对大叶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冬季低水温的影响更大。
李文涛张秀梅
关键词:海草大叶藻无性繁殖季节性
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种类的初步调查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海草是一类由陆生植物演化并适应海洋环境的沉水植物,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2008年7月,对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的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描述了分布于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了山东近岸海域海草资源的现状及退化原因。调查共发现海草种类4种,分别为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ostera caespitosa Miki)、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i watensis Makino)及黑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japonicus Makino)。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草资源调查,恢复受损海草生物群落提供参考。
郭栋张沛东张秀梅李文涛张新军原永党
关键词:海草形态学
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2008年6月,对山东荣成俚岛南起马他角,北至俚岛湾东端“外遮岛”之间2m以浅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叶藻呈片状分布,每片面积在1.5~2.0m^2之间,平均分布密度1650株/m^2;大叶藻平均生物量为3.754g/株;平均根质量0.4324g/株,根长范围2~14cm,平均根长4.8295cm,根的平均直径为0.1mm;平均茎质量0.4609g/株,平均茎长4.407cm/株,茎的平均直径为2.159mm;平均节数为9.27节/株,平均节长5.144mm;平均叶质量2.294g/株,叶长范围17-70cm,平均叶宽5.28mm,平均叶长45.23cm,平均叶鞘长6.824cm;单性花,雌雄同株,2个雌花之间有2个雄花,每个花序轴上有雄花13-19个,雌花7~11个;底质环境为砾砂。调查结果丰富了大叶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技术奠定了先期工作基础。
郭栋张沛东张秀梅李文涛张新军
关键词:大叶藻生物量栖息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