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090121)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伟罗勇黎新建袁武曹安强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外循环
  • 3篇非体外
  • 3篇非体外循环
  • 3篇搭桥术
  • 2篇动脉搭桥术
  • 2篇疗效
  • 2篇冠脉
  • 2篇冠脉搭桥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搭桥
  • 2篇冠状动脉搭桥...
  • 2篇非体外循环冠...
  • 2篇非体外循环冠...
  • 1篇动脉内
  • 1篇药物耐受
  • 1篇药物耐受性
  • 1篇药性分析

机构

  • 3篇成都市第三人...
  • 2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曹安强
  • 3篇袁武
  • 3篇黎新建
  • 3篇罗勇
  • 3篇王伟
  • 2篇张力
  • 2篇许颖
  • 2篇陈剑
  • 1篇万莉
  • 1篇王丹
  • 1篇刘明全
  • 1篇杨敏
  • 1篇周琴
  • 1篇陈建

传媒

  • 4篇西部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临床产ESBLs菌生物膜形成中CTX-M β-内酰胺酶mRNA水平研究
2011年
目的通过对生物膜形成各期β-内酰胺酶水平的检测,探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增强与β-内酰胺酶水平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分期方法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分期,RT-PCR检测CTX-M1型β-内酰胺酶转录水平。结果 CTX-M1型β-内酰胺酶转录水平在Ⅰ期和Ⅲ期基本不变,在Ⅱ期降低。结论 CTX-M1型β-内酰胺酶可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细菌生物膜形成后耐药性的增加可能与CTX-M1型β-内酰胺酶无关。
许颖万莉刘明全周琴杨敏
关键词:CTX-M生物膜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该菌所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来自该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结果 6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574株来自痰(84.79%),其次为肺部灌洗液32株(4.73%)。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科室中,检出率最高的为ICU病房,占44.76%,其次为呼吸内科,占38.85%。6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1.33%),哌拉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是91.14%、90.9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感染率最高为ICU病房,并对除多黏菌素E的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呈多重耐药菌株。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王丹许颖
关键词:不动杆菌属药物耐受性
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近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4年3月~2012年4月接受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包括微创冠脉搭桥)患者35例,人均搭桥2.7支(1~4支)。其中常规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30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脉搭桥5例。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脉搭桥8例,同期行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248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死亡率、并发症、桥血管数目和近中期疗效等。结果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仅1例患者因胸骨感染死亡,34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随访效果均良好,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体外循环下搭桥少,总的风险更低,但因患者病变、病情及各种因素,本术仍不能完全取代冠状动旁路移植术。
罗勇张力王伟袁武袁武黎新建陈剑
关键词: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临床疗效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274例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近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74例冠心病并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支血管病变19例,双支血管病变54例,三支血管病变201例,左主干病变的36例。结果全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搭桥3.14根,全组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冠脉搭桥手术1例(0.36%),术前放置IABP辅助4例(1.46%)患者,术后顺利停用IABP。离开手术室无需用正性肌力药物196例(71.5%),须用多巴胺泵入维持血压78例(28.5%)。术后4~108h,平均(8±5.5)h拔除气管插管。胸腔引流量280~1200ml,平均(415±260)ml;输血0~1600ml,平均(260±107)ml;住ICU时间0.7~50d,平均(1.8±0.8)d;术后8~50d,平均(14.8±5.5)d出院。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1例(4.01%)。出现轻度精神症状57例(20.8%),全组无脑中风,感染59例(21.5%),出现心房纤颤77例(28.10%)。术后随访0~96个月,平均(35±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随访超过6个月的236例患者中223例(94.5%)无需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13例(5.5%)需少量口服硝酸甘油类药。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有效,更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勇张力陈剑袁武黎新建王伟王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近期疗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搭桥围术期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围术期安置时机对患者生存率及治愈率的影响,以期获得球囊反搏安置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安置球囊反搏的67名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术前使用者19人(术前组),术中安置者21人(术中组),术后应用者27人(术后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生存率、治愈率、呼吸机使用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例围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消化道大出血(术后组);1例死于术后无法控制的肺部感染,最终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而死亡(术中组),但三组死亡率和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旁路血管数目比较:术前组移植血管数高于其余两组(P<0.05),与高危患者冠脉病变重,需再血管化的冠脉数量一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监护室治疗时间比较:术后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及监护室治疗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延长,术中组和术前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保障非体外循环搭桥术中循环的稳定,减少体外循环的中转率,提高非体外循环搭桥的成功率;术前对高度危险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明显降低术后低心排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及监护室治疗时间。
曹安强罗勇陈建王伟袁武黎新建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