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65)

作品数:11 被引量:180H指数:9
相关作者:张红旗刘芳许尔琪许咏梅董光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土地利用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分析
  • 1篇盐分
  • 1篇盐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伊犁河谷
  • 1篇有机质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中国农业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土地荒漠化
  • 1篇土地可持续利...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张红旗
  • 4篇刘芳
  • 3篇许尔琪
  • 2篇许咏梅
  • 1篇康蕾
  • 1篇张英
  • 1篇李秀彬
  • 1篇董光龙

传媒

  • 5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1980s末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主产区内耕地资源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变化做出宏观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①为9 321.96万hm2,较1980s末增加175.53万hm2。2)耕地在空间上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格局。北方的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共增加354.41万hm2,各区分别增长10.29%、19.10%、10.91%和14.14%;偏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各区分别减少2.17%、2.00%、3.15%和5.61%。3)根据土地资源图对耕地质量的划分结果,20年间农业主产区内耕地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一等耕地减少3.24%,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分别增加2.91%、7.81%和14.10%。4)考虑各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耕地单产数据进行耕地产能的核算,结果显示,在耕地数量净增1.92%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产能依然下降0.84%。
张英张红旗李秀彬
关键词:农业主产区耕地产能
Agricultural Land Use Optimal Allocation System in Developing Area:Application to Yili Watershed, Xinjiang Region
2012年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and productivity involves little market, where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food demands as well as the land suitability. The land use pattern will not ensure everywhere enough land for certain cropping if spatial allocation just according to land use suitabil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subzone and a pre-allocation for each land use are added in spatial allocation module, and land use suitability and area optimi- zation module are incorporated to constitute a whole agricultural land use optimal allocation (ALUOA) system. The system is developed on the platform .Net 2005 using ArcGIS Engine (version 9.2) and C# language, and is tested and validated in Yili watershed of Xinjiang Region on the newly reclaimed area. In the case study, with the help of soil data obtained from 69 points sampled in the fieldwork in 2008, main river data suppli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and temperature data provided by 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d use suitability on eight common crops are evaluated one by one using linear weighted summation method in the land use suitability model. The linear pro- gramming (LP) model in area optimization model succeeds to give out land area target of each crop under three scenarios. At last, the land use targets are allotted in space both with a six subzone file and without a subzone file. The resui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maps with a subzone not only ensure every part has enough land for every crop, but also gives a more fragmental land use pattern, with about 87.99% and 135.92% more patches than the one without, while at the expense of loss between 15.30% and 19.53% in the overall sui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ZHANG YingZHANG HongqiNI DongyingSONG Wei
关键词:SUBZONE
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对表层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刘芳张红旗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形因子表层土壤养分含量
伊犁新垦区土壤全盐量和电导率定量关系探讨被引量:15
2012年
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是调查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两种指标,进行两者关系的定量探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快速诊断问题的前提。本文以伊犁新垦区为例,采用传统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分段函数等对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同时应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作为辅助数据对两者进行分区线性拟合,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随着全盐量的增加,土壤全盐量和电导率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关系,以土壤全盐量为阈值的分段函数拟合效果优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其RMSE小于后两者;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辅助数据进行的分组拟合结果优于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效果,也略优于分段函数的拟合精度。该方法在宏观尺度上为快速、精确获取土壤盐分状况提供帮助。
许尔琪张红旗许咏梅
关键词:土壤全盐量土壤电导率环境因子
伊犁新垦区土壤有机质的克里金插值和条件模拟多尺度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克里金插值和条件模拟作为两种常用的空间变异近似和逼近方法,能否真实刻画要素的多尺度结构关系到相应结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尺度方差分析方法,结合经典的半方差函数和Moran’s I,以伊犁新垦区土壤有机质为例,对普通克里金插值(OK)和序贯高斯模拟(SGS)的结果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垦区土壤有机质具有比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10 km、35 km和60 km左右为土壤有机质的特征尺度。在小尺度上,SGS对真实的空间数据尺度结构刻画都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大尺度上,两者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数据的多尺度结构,可有效刻画35 km和60 km的特征尺度。
许尔琪张红旗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多尺度分析
伊犁河谷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降水敏感性特征被引量:33
2014年
作为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绿洲,伊犁河谷草地动态监测及其对降水的敏感性研究,对该区域草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尺度的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同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降水敏感性指数定量刻画不同类型草地NDVI的降水敏感性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伊犁河谷草地植被整体呈显著的退化趋势,NDVI值下降速度为1.5%/10a,其中高寒草地和山地草甸的NDVI下降趋势显著,而改善区主要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随着草地改善程度增加,草地覆被变化的降水敏感性越强,表明降水是草地改善的主因。草地植被的降水敏感性与草地类型、降水的空间分异和年际特征有关。较为稀疏、生产力较低的草地类型(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的降水敏感性较强。降水敏感性与河谷降水时空分布有关,主要体现为越干旱的地方草地覆盖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年际特征上表现为越干旱的年份,草地覆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
刘芳张红旗董光龙
关键词:NDVI伊犁河谷
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被引量:36
2012年
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综合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构建了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权理论,评价分析了我国8个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资源环境优良、人均GDP较高的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的新疆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松嫩平原90%以上的县域土地利用社会可持续性达到较高度及以上水平。2000—2008年间,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变幅要高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变幅。四川盆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增强,其较高度及以上水平的县域个数比例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华南蔗果区、新疆和内蒙古东部区则减弱,而各农产品主产区土地经济可持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负载指数增加,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进一步激化的人地矛盾和华南蔗果区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等现象值得关注。
刘芳张红旗
关键词:县域土地利用
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的定量研究是农业生产、管理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和欧氏距离作为聚类统计量,分析伊犁新垦区土壤剖面盐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存在很强的变异性,各层盐分的变异系数皆大于1,土壤剖面可分为表聚型盐分剖面、中聚型盐分剖面和底聚型盐分剖面等三种类型,根据盐分的数值大小,进一步可划分为非盐化土、表聚盐化土、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等四种类型,各占剖面总数的66%、5%、10%和19%。空间上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大,四种类型的盐化土皆有所分布,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分布的地区容易发生次生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许尔琪张红旗许咏梅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中国八个重要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刘芳张红旗
关键词:土地利用
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基于野外调查构建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GIS支持下完成了研究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超过70%的土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敏感性,其中以具有轻度敏感性的荒漠化土地为主,占到新垦区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分别为14.31%和6.90%。从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类型及空间分布来看,南岸大渠灌区的土地主要受水蚀荒漠化影响,近80%的土地具有荒漠化敏感性,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超过10%;伊犁河北岸灌区是新垦区内沙质荒漠化敏感性程度最高的区域,超过70%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察布查尔县伊犁河灌区和团结灌区主要受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具有轻度荒漠化敏感的土地比重均超过60%;跃进灌区不具有荒漠化敏感性的土地比重达58.28%,环境相对较好,主要分布有轻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
康蕾张红旗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