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380003161543)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连鹏叶斯琴沈瑞芳崔语涵唐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分子生物技术在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污泥微生物群落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以活性污泥法为主体的生化好氧处理工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大量依靠传统方法未能检测出,但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这些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以FISH技术、DGGE/TGGE技术、T-RFLP技术、RAPD技术、AFLP技术、PCR-SSCP技术等为代表。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述分析,揭示其技术特点和应用发展方向,为探索研究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供指导意义。
- 孙连鹏崔语涵黄剑明叶挺进程毅
- 关键词:活性污泥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厌氧污泥释放磷的规律及鸟粪石法回收磷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除磷工艺时,大量的磷从水体转入活性污泥中,如不能回收这部分磷,将造成磷的大量流失,这与磷矿稀缺的现状形成矛盾。通过建立污泥停留时间5 d和10 d的两个厌氧反应系统,对污泥中磷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并采用鸟粪石法对上清液中的磷进行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污泥上清液中的磷含量高达150 mg.L-1,SRT为5 d和10 d的系统,分别在4 d和2 d后磷的质量浓度由14 mg.L-1上升到100 mg.L-1,且基本上都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将pH从8.3上升到9.0,磷的回收率可以从60%提升到90%,当pH达到8.8时,磷的回收率即可超过80%,表现出了较好的磷回收效果。研究还发现镁离子和磷酸根的摩尔比对磷的回收率的影响较小,在pH=8.8时,将镁磷比从1.43提升到1.83,磷的回收率仅从79.2%提升到85.5%;在pH=9.0时提高镁磷比对磷的回收基本没有影响。
- 孙连鹏沈瑞芳黎淑端叶斯琴唐哲伍世嘉
- 关键词:鸟粪石厌氧污泥磷回收副反应
- 不同SRT条件下厌氧污泥中氮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氮素是衡量污泥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中所含的四种氮素形态之间可相互转化,研究其过程中的氮素变化规律对于优化厌氧消化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5 d和10 d两种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研究,分析氮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RT为5 d天和10 d的两个系统中,均无亚硝态氮的累积,实验前期,10 d的系统中硝态氮的产生速率比5 d的快,但系统运行10 d后10 d系统的硝态氮的含量低于5 d系统。在两反应系统中,氨氮的变化规律十分接近,10 d的系统中氨氮含量一直高于5 d的系统。总氮含量的变化与氨氮含量变化一致,四种形态氮素中,对总氮贡献最大的是氨氮。实验过程中,两系统中均并无明显产气现象,在SRT小于等于10 d的厌氧反应器中,虽然有发生反硝化反应,但通过该反应去除的氮素极少。
- 孙连鹏唐哲黎淑端沈瑞芳叶斯琴
- 关键词:厌氧消化氮素污泥停留时间
- SBR/OSA工艺的污泥减量化运行机理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OSA是一种污泥减量化工艺,其减量化机理随应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清晰把握其运行机理对该工艺的稳定、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建立了一套基于SBR的OSA模型系统(SBR/OSA),并以普通SBR作为对照,对其污泥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溶解性蛋白质、多糖、金属离子(包括K+、Na+、Ca2+、Mg2+、Fe3+、A l3+)在厌氧反应器中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与Ca2+、Mg2+、Fe3+、A l3+结合的一部分胞外聚合物离解,使得污泥主体结构解散,对污泥量的削减有一定贡献。另外,厌氧反应器中微生物死亡、溶胞,胞内有机物大量溶出,这些有机物通过厌氧消化得以削减,同时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污泥中未被完全降解的有机物又被好氧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所用,进行隐性增长,进而造成污泥增长。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在表观上降低了污泥产率,实现了污泥减量化。
- 唐悦恒方闻罗莹余小玉孙连鹏
- 关键词:OSA污泥减量化胞外聚合物
- 厌氧条件下污泥中金属与有机物释放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建立污泥停留时间为5 d和10 d的两套厌氧反应器系统。通过对比两厌氧反应器污泥中有机物以及金属指标,研究厌氧条件下金属与有机物的释放规律。研究表明,污泥絮体中K、Ca、Mg、Fe、Al五种常见金属在两厌氧反应器中均发生释放作用,且金属的释放规律与蛋白质、溶解性COD的释放规律相一致,Na变化较小,三价金属结合的胞外蛋白质存在离解释放机制。10D的反应系统的厌氧环境相较于5D更加稳定,且污泥浓度有下降趋势,可预期有更好污泥减量的效果。
- 孙连鹏叶斯琴黄剑明程毅沈瑞芳崔语涵
- 关键词:厌氧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