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13-3-7)

作品数:9 被引量:8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刚华杨从党丁艳锋王绍华凌启鸿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秧苗
  • 4篇秧苗素质
  • 4篇杂交
  • 4篇杂交籼稻
  • 4篇籼稻
  • 3篇生态区
  • 3篇高产
  • 3篇超高产
  • 2篇秧龄
  • 2篇栽培
  • 2篇施氮
  • 2篇特殊生态区
  • 2篇精确定量栽培
  • 2篇分蘖
  • 1篇氮肥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栽培技术
  • 1篇生态

机构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李刚华
  • 4篇王绍华
  • 4篇丁艳锋
  • 4篇杨从党
  • 3篇凌启鸿
  • 2篇顾伟
  • 1篇刘正辉
  • 1篇王强盛
  • 1篇李景蕻

传媒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现代农村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稻米
  • 1篇科技资讯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秧苗密度对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011年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高产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密度处理(D1:353苗/m2,D2:706苗/m2,D3:1 059苗/m2,D4:1 412苗/m2)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对苗床LAI(叶面积指数)的扩增有正效应。
宁加朝李德安黄庆宇
关键词:杂交籼稻秧苗素质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5
2010年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李景蕻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刘正辉王强盛丁艳锋
关键词:水稻成穗率土壤温度
水稻特高产区精确定量设计栽培技术要点被引量:2
2009年
云南省永胜县在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单项技术分解,重点推广培育壮秧、前肥后移、耕整方式改革,节水灌溉、合理扩行等技术要点,取得了大面积增产的效果。
宁加朝雷树仙李德安陈国华李刚华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特殊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分别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和江苏省南京市最适种植季节种植杂交籼稻Ⅱ优107,比较了两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消光系数、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等因子的差异,分析了涛源水稻特殊高产区高产水稻的高产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涛源Ⅱ优107的籽粒产量2006年为18.6.thm-2,2007年为17.7.thm-2,分别为南京的2.1倍和1.9倍,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主要是因为在涛源种植的水稻有效穗较多,增加了籽粒库容量。与南京点相比,Ⅱ优107在涛源的生育期延长、作物生长速率提高,其中营养生长期延长近30 d,灌浆期作物生长速率提高1.3倍。齐穗期涛源LAI达10.0以上,比南京的大3.3。成熟期涛源两年的生物量分别达30.1 t.hm-2和29.4.thm-2,比南京的高84.7%和61.5%。与南京相比,涛源两年水稻营养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比南京高15.4%和19.3%,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比南京高16.8%和14.0%。在涛源,营养生长期辐射量高、温差大、湿度低,有利于分蘖的发生;灌浆结实期光照足,温度、湿度条件适宜且保持稳定,有助于抽穗后高积累、高转运,从而实现水稻超高产量。
顾伟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关键词:特殊生态区超高产水稻生态因子
氮肥对特殊生态区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010年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N1:10.3g/m2,N2:20.7g/m2,N3:31.0g/m2,N4:41.4g/m2),旨在探讨施氮水平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LAI的扩增、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正效应。
黎伦杨云凤宁加朝关友胜黄庆宇
关键词:施氮杂交籼稻秧苗素质
超高产水稻适宜单株成穗数的定量计算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建立水稻单株成穗数通式和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函数,并确定超高产水稻的秧苗分蘖成活率(s)、本田期分蘖发生率(r)、分蘖缺位数(bn)、适宜等穗期及校正系数(a)等相关参数。【方法】选择云南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2005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密度试验,2005~2006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Ⅱ优318、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航1号和协优107大区超高产试验。对试验的水稻分蘖消长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测产。【结果】所有参试品种都遵循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A)可以表示为有效分蘖叶位数(E)的函数,有效分蘖叶位数(E)与主茎总叶龄(N)、伸长节间数(n)、移栽叶龄(SN)、分蘖缺位数(bn)和校正系数(a)有关,E=(N-n-SN-bn-a);超高产群体的矫正系数(a)宜取1.5;常规湿润秧移栽大田后有1.5叶的分蘖缺位(bn),带2叶分蘖成活率(s2)和带1叶分蘖成活率(s1)分别为0.8和0.3;穴盘带土移栽,bn=0.5,s2=1.0,s1=0.5;本田期秧苗活棵至等穗期,分蘖发生率(r)80%左右。【结论】超高产水稻常规湿润秧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3),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0.8t2)(1+0.8A)+0.3t1,其中t1、t2、t3分别代表秧苗带1叶、2叶和3叶分蘖数;穴盘小苗移栽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2),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1+0.8A3)+t2(1+0.8A2)+0.5t1,其中A2、A3分别代表2叶分蘖、3叶分蘖及主茎本田期理论分蘖数。通过两年与实际茎蘖动态的比较,公式描述较好。
李刚华王绍华杨从党黄庆宇李德安宁加朝凌启鸿丁艳锋
关键词:超高产水稻分蘖
目标产量1300公斤水稻精确定量技术要点
2009年
2006年至2008年,在水稻特殊高产区,以抽穗期达到超高产水稻最大最适LAI为基础,以构建抽穗后高光效群体、提高抽穗后光合积累为核心,以"水稻叶龄模式"为主线,以超高产水稻"群体质量"为指标,对超高产水稻进行精确定量设计,设计目标产量为亩产1300公斤。通过实施,实际亩产均达到1250公斤,基本达到设计产量。介绍了实施技术要点。
黎伦宁加朝陈国华李德安黄庆宇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以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为试验材料,设计了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的出叶速度降低。②在播种后27d(7叶龄)内分蘖的发生呈增加趋势,之后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高播种量趋势更明显。③高播种量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均有负效应。
雷树仙李新菊宁加朝
关键词:播种量秧龄杂交籼稻秧苗素质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被引量:31
2008年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李刚华李德安宁加朝黄庆宇顾伟杨从党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关键词:氮素秧龄秧苗素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