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91)

作品数:17 被引量:166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立华王浩黄茄莉刘睿周厚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旅游
  • 2篇动机
  • 2篇行车
  • 2篇游客
  • 2篇山地旅游
  • 2篇骑乘
  • 2篇自行车
  • 2篇川藏线
  • 1篇地形
  • 1篇地形起伏度
  • 1篇动因
  • 1篇行动者网络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 1篇演进
  • 1篇演进趋势
  • 1篇游客满意
  • 1篇游客满意度
  • 1篇战略性
  • 1篇战略性支柱产...
  • 1篇山地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九寨沟风景名...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3篇李立华
  • 5篇王浩
  • 4篇黄茄莉
  • 3篇周厚强
  • 3篇刘睿
  • 2篇付涤非
  • 1篇张子瑜
  • 1篇范建容
  • 1篇杨正刚
  • 1篇黄盼
  • 1篇唐伟

传媒

  • 5篇山地学报
  • 3篇旅游学刊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特区经济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中国生态旅游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工作旅游视角: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思维被引量:2
2022年
对工作旅游的忽视是山地旅游不能满足国际社会高期待的根本原因。根据纳坦·乌列利(Natan Uriely)工作旅游概念框架和希望旅游批判性转向的转化性旅游发展趋势,本研究认为,大游学(Grand Tour)既是现代工作旅游,也是现代山地旅游的起源,转化性旅游关注旅游者与目的地社区的共同学习和共同创造,凸显了山地旅游的工作旅游特征,对口援藏是一种中国山区独具特色的工作旅游类型。进而认为山地旅游具有五大工作性特征:地形条件导致的旅行艰苦性和情境压迫性、与政治结构和权力联系的文化性、与环境和文化多样性关联的创造性、基于个体动机的精神价值导向性、难于解释和理解的理论性。建议从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发展、红色旅游引领的价值化和精神化体验的创新发展、产业集群集聚高效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品牌声誉建设的开放发展4个方面,探索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性战略路径,并处理好休闲与工作、休闲旅游与工作旅游的统一性和互补性的一体二元性关系,从而为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超越单一产业思维的工作旅游新思维。
李立华周瑾雷若然
关键词:山地旅游
川藏线自行车骑乘者感知获益概念模型研究——基于AQAL理论视角被引量:1
2021年
川藏线自行车骑乘是一项艰辛耗时的旅行活动,近年来却始终为广大骑乘者所热衷,骑乘者的动机、体验在既有研究中多有探讨,但骑乘者深层次的获益感知仍缺乏系统剖析。为探析骑乘者的感知获益特征与规律,文中基于AQAL模型四象限框架,利用爬虫程序采集47篇318川藏线自行车骑乘网络游记,结合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方法对骑乘者感知获益展开概念模型构建、感知元素提炼与维度关系评价。结果发现:(1)骑乘者感知获益概念模型包含身体获益、心理获益、文化获益和社会获益4个维度及13个子范畴;(2)骑乘者感知获益元素共聚类为4类,"坚持""骑友""信仰""身体"是骑乘者感知印象最为深刻的4大元素,元素与维度呈现一体两面关系;(3)感知获益以个人化、内生性、四元共生性为典型特征,且无论是内在/外在视角还是个体/群体视角下,心理感知获益均较突出,"感受"与4大元素两两共线后构成稳定的"钻石"状语义网络结构。研究初步界定了骑乘者感知获益概念,提取出身体获益和文化获益两个新的非物质感知维度,可对旅游感知研究提供思路启示和可能创见。
王浩李立华雷若然
关键词:川藏线
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被引量:9
2016年
在物质资料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人类对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种专注于探索自我的旅游形式——精神旅游逐渐流行起来,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走入学者视线。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开始对精神旅游开展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国内旅游学界虽早对旅游的精神维度有了深入探讨,但对精神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则稍显滞后。为了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以精神旅游的界定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对精神旅游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门研究和论述。文章认为,精神旅游是旅游者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活动;准确地理解"精神性"是全面把握"精神旅游"的前提和关键。并且,精神旅游概念的兴起意义重大,它在理论上扩展和深化了现有的旅游研究,在实践中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
周厚强李立华何长娟
关键词:精神性
生态文明视角的九寨沟景观资源美学认识被引量:1
2021年
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深化景观资源美学认识的需求,重新认识九寨沟景观资源美学价值对于其震后恢复重建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与景观资源美学价值相关的美学哲学认识,以及基于神经美学中美学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在中文旅游网站爬取的九寨沟游记和旅游评论作为文本语料,利用文本挖掘对九寨沟景观资源的美学特征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九寨沟景观具有三大美学特征,分别为景观美学要素的多样性特征、景观美学地点的代表性特性和景观美学机制的丰富性特征;(2)景观美学要素多样性特征既体现在湖水、瀑布、海子、色彩、阳光等自然要素,也体现在栈道、栈桥等人工要素;(3)景观美学地点代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花海、珍珠滩瀑布、火花海;(4)景观美学机制的丰富性特征体既体现在美学法则机制,包括颜色美学类、对称美学类、隐喻美学类、整体观与贝叶斯美学类,又体现在美学空间机制,包括近距离的漂亮美学、远距离的崇高美学、近中距离的画面美学。据此,文章最后从美学视角,对九寨沟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部分对策与建议,并特别建议最大自然化地按照原样恢复重建震毁的火花海景点。
李立华雷若然杜杰王浩
关键词:生态文明景观美学
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被引量:23
2018年
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利用西南地区56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旅游气候指数法,根据旅游气候指数和海拔之间的回归方程,结合Arc GIS技术,对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四川省全年旅游气候都在可接受的舒适范围内,春季和秋季山地旅游气候指数最高,为最佳旅游时期。就月份而言,4月最高,7月最低。从地区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不同,川东丘陵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春季和秋季,川西北高山高原地区为春季和夏季。盆周山地区旅游气候全年舒适,四季旅游气候指数均较高,是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优势最突出的地区,总面积达到186 00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4%。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丰富,呈"两类三区"分布,四川旅游应高度重视旅游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
龙亚萍李立华
关键词:山地旅游旅游气候资源
大渡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演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2016年
为探寻大渡河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为发展新型城镇化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GIS地学空间分析技术、演化树模型等方法,测度城镇化水平和细分城镇化驱动因子模式,总结不同发展模式下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演化格局.研究表明:大渡河流域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有较大差异,差距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演化过程分析显示,城镇化驱动因子不同成为上下游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总结了各类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特征,拟为大渡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提升提供分类指导.
何长娟李立华周厚强黄盼杨正刚
关键词:大渡河流域
国内游客满意度调查质量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被引量:1
2021年
提升游客满意度是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在旅游业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游客满意度调查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的政策方向、旅游企业的营销与管理走向.鉴于此,通过文献综述法述览了国内游客满意度的调查现状,并从测评指标、调研技术、数据分析3个方面剖析了影响游客满意度调查质量因素.提出了从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优化游客满意度调查技术、强化游客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分析3条路径发力,予以提升调查质量并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王浩李立华黄茄莉
关键词:国内游客游客满意度
旅游研究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述评被引量:23
2014年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李立华付涤非刘睿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旅游研究
宗教旅游者出游的精神动机和游客分类研究——以西藏神湖拉姆拉措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以西藏神湖拉姆拉措为例,对该地汉族旅游者出游的精神动机和游客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拉姆拉措的汉族旅游者出游动机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观光猎奇、休闲放松、加强联系、探索自我和神圣超越,但观光猎奇和休闲放松仍是多数人出游的基础动机,动机层次越高,所覆盖人数越少;该地的汉族游客可分为四类:加强联系型旅游者、探索自我型旅游者、以神圣超越为主导动机的需求多样型旅游者和观光猎奇型旅游者,并且,四类旅游者仅在宗教信仰和旅行伴侣上的分异达到显著水平。
周厚强李立华何长娟
关键词:旅游动机
基于旅游体验和扶贫功能导向的山区景点购物者分类研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购物是旅游体验的延伸,也是山区贫困人口进入旅游经济最直接的途径,具有旅游体验和地区扶贫的双向功能.本研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获取206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根据动机理论,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法对我国西部民族偏远山区景点游客的购物动机及其购物偏好行为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了游客对流动摊贩的态度看法.结果表明:(1)游客动机水平可细分为工具型、体验型和社会型三层面,得分均值分别为4.05、3.08和2.64.(2)根据各水平动机得分可识别出实用型、成熟型和积极型三类旅游购物者,人数占比分别为31.06%、38.35%和30.58%.三类购物者均非常注重带有文化符号元素的商品工具性价值,在性别、商品属性、购买形式、购物花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占比68.93%的成熟型和积极型购物者存在明显的体验性需求.(3)对流动摊贩持正面看法的游客明显较多,尤其是成熟型和积极型购物者看法更为友好,显示我国西部民族偏远山区游客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流动摊贩可成为地区扶贫主要方式.本文对如何实现山区旅游购物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为拓展西部山区的旅游购物扶贫路径和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林铄脉李立华黄茄莉
关键词:购物动机山区扶贫旅游购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