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F050)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静杰齐庆媛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上)——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被引量:10
- 2011年
-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脱胎于佛陀象征性表现的佛足迹石出现并流行开来,在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形成两个各具特征的图像系统。其后,印度佛足迹图像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一直持续到12世纪。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祈求佛教兴旺和永恒,始终是佛足迹图像的主题,在后世发展中又增加了护法、消灾和超度亡灵等内涵。
- 李静杰
- 关键词:玄奘王玄策
- 金代与西夏菩萨像造型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金代与西夏菩萨像数量众多且变化多端,在中国佛教造像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基于实地调查和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菩萨发髻与宝冠、服装、装身具、躯体形态四个方面,在尽可能细致地分类、排比的前提下,阐释菩萨像造型的发展规律。金代前期菩萨像主要继承辽代、北宋传统,宝冠、服装与装身具形式多样又复杂。金代后期菩萨像形成自身特点,头戴卷曲雀尾形高冠,躯体宽厚壮健,表情威严肃穆,充溢着阳刚之气。西夏菩萨像因素分别来源于宋、辽、金乃至唐、五代,于后期形成优稚华贵的艺术风格,其中游戏坐菩萨像获得充分发展,造型自由多变,神态安洋自在,世俗化倾向显著。本考察有助于加深对金代和西夏佛教物质文化的认识。
- 齐庆媛
- 关键词:金代
- 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作者等经过历年调查,在延安市所属区县的宋金石窟中发现一批密教大日如来图像。这些图像包括多种存在形式,或属于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内容,或为金刚界与胎藏界大日如来组合,或为金刚界大日如来与《华严经》毗卢遮那佛混合,反映了唐代密教艺术的后续发展情况。其大日如来组织在当地以净土信仰为核心的程式化图像体系之中,密教成就法身思想与显教修菩萨行、往生净土等内涵,共同发挥教化众生的作用。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构成中国密教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充并深化了学界以往的认知范围和程度。
- 李静杰
-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
- 仁寿能仁寺摩崖浮雕五代前后降魔图像分析
- 2012年
- 仁寿能仁寺摩崖浮雕五代前后降魔图像,为中国同类图像中面积最大的一铺。该图像采用不完全对称形式配置,画面中出现魔宫,而且附加祈福消灾、救济苦难、往生净土内容,迥然有别于其他降魔图像。魔众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举旗帜、操大棒、吹号角等因素,则呈现新时代风貌。
- 李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