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6B12901006)

作品数:16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国新余江王亚楠张策胡彦锋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8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腹腔
  • 10篇腹腔镜
  • 8篇直肠
  • 8篇切除
  • 8篇肠癌
  • 7篇直肠癌
  • 7篇切除术
  • 4篇胃癌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镜检
  • 3篇腹腔镜检
  • 3篇腹腔镜检查
  • 2篇远端
  • 2篇远端胃
  • 2篇远端胃癌
  • 2篇直肠癌根治
  • 2篇直肠癌根治术
  • 2篇直肠系膜
  • 2篇直肠系膜切除...

机构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18...

作者

  • 16篇李国新
  • 12篇余江
  • 11篇王亚楠
  • 9篇张策
  • 8篇胡彦锋
  • 5篇程侠
  • 4篇成官迅
  • 3篇邓海军
  • 3篇何威
  • 2篇赵保玉
  • 2篇黎蕾
  • 2篇刘婷
  • 2篇张瑞
  • 2篇张秀卿
  • 2篇甄莉
  • 2篇朱正鹏
  • 2篇徐钧
  • 2篇张刚
  • 1篇林填
  • 1篇何炜

传媒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腹腔镜外科杂...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外科入路的解剖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适应证的28例直肠癌患者进行TME手术肿瘤学结果评价;观察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解剖学特点及外科入路。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73 min(120-245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7 ml(20-200 ml);术后3-7 d(平均5 d)拔除导尿管;术后48-120 h排气,平均72 h;术后3 d腹腔平均引流量133 ml(20-475 ml)。肠管标本切除长度16.2 cm(10-26 cm);肿瘤近端切缘间距平均13.0 cm(10.5-16.5 cm);肿瘤远端切缘间距平均3.5 cm(2-6 cm);淋巴结清扫数目12-20枚,平均16枚;阳性淋巴结平均数目1枚(0-6枚)。腹腔镜下以Toldt’s交界线、乙状结肠粘连带及骶岬、腹膜折返等固有解剖标志可逐步游离进入左侧Toldt’s间隙、骶前间隙、Denonvillier’s筋膜间隙及直肠侧间隙,实现直肠癌的规范化TME。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遵循"无瘤触碰、肿块切除、系膜完整切除、合理清扫淋巴范围"基本原则下,肿瘤学结果可达到2010NCCN直肠癌根治标准。腹腔镜具有术野放大效应,利于直视下锐性游离依次进入左侧Toldt’s间隙、骶前间隙、Denonvillier’s筋膜间隙及直肠侧间隙所组成的直肠外科平面实施规范化TME。
赵保玉段红彬张瑞李国新张秀卿乔建兴刘小军徐钧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
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影像诊断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Gardn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肠道外肿瘤,CT和MRI检查见腹腔肠系膜区、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论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以结肠息肉、骨瘤及软组织肿瘤为特征,诊断依赖于临床和病理,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有利于更准确对其做出诊断,并更全面反映其病情。
黎蕾张刚刘婷成官迅李国新刘思德
关键词:GARDNER综合征影像学诊断CTMRI
胰腺和胰周间隙的活体解剖学特点及其对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启示被引量:28
2009年
目的观察胰腺和胰周间隙的活体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提供技术指导。方法按照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基本步骤,对132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患者的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在胰腺下缘与胰前间隙和胰后间隙相通,后两者在胰腺上、下缘相互贯通并向周围延伸。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胃窦下方的胃系膜和胰前间隙中,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胃窦-胰头间隙,可定位胃十二指肠动脉,并依此追溯肝总动脉。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腹腔动脉和脾动脉。肝胰襞和胃胰襞是定位肝总动脉和胃左动脉的解剖标志。这些血管及其鞘内间隙是相互延续的整体。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中,胰腺是总的中心标志,胃周血管主干和分又是具体和局部标志,各向延伸的胰前间隙和胰后间隙是宏观外科平面,相互延续的胃周血管鞘内间隙是微观外科平面。
张策余江王亚楠胡彦锋李国新
关键词:胃切除术腹腔镜胰腺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肿瘤学与形态学根治性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结果的差异;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结直肠解剖标志及关键血管区域淋巴清扫程度。方法连续地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进入腹腔镜组(LO组,27例)和开腹组(CO组,23例),前瞻性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学结果;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解剖标志及血管区骨骼化,评价区域淋巴清扫效果。结果 LO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C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CO组;两组外科肿瘤学结果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切缘均阴性;腹腔镜形态下特殊恒定的解剖标志利于选择合适的解剖学平面及融合筋膜间隙进行游离从而实施可靠、安全的完整肿块切除、血管骨骼化及关键区域淋巴结清扫;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与开腹组相比,术后前3天内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恢复指标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安全、可行,达到同等肿瘤学根治效果;腹腔镜形态学下观察发现肿块切除完整,血管解剖结构清晰,区域淋巴清扫满意;平均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机体功能恢复快,总住院时间短。
赵保玉岳昳张瑞张秀卿吕娜刘晓军徐钧李国新
关键词:手术效果术后恢复
结肠癌的MSCT分期诊断及腹腔镜切除术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癌分期及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结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肠癌的MSCT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SCT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为100%,对结肠癌分期的准确率为92.8%,对结肠癌浆膜面浸润诊断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90%。结论MSCT可以较好地对结肠癌术前进行分期,对评估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黎蕾成官迅张刚李国新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结肠癌腹腔镜
腹腔镜与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学结果对比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结果方面的差异。方法分析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52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TNMⅠ~Ⅲ期病例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86例,开腹组334例,对2组术后复发、生存等肿瘤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治疗情况具有均衡可比性。2组平均随访30.3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3年累积生存率为83%比80%,远处转移率为12.5%比15.6%,戳孔/切口癌转移率为0.6%比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为4.8%比10.7%,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为81%比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累积生存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而累积无病生存率腹腔镜组则显著高于开腹组(P=0.010)。Ⅰ或Ⅱ期病例中2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病例远处转移率、累积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期病例腹腔镜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开腹组(6.8%比17.7%,P=0.047),累积无病生存率则显著高于开腹组(P=0.04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同期开腹根治术的肿瘤学结果 ,提示针对直肠癌的腹腔镜外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梁耀泽余江张策王亚楠胡彦锋甄莉程侠朱正鹏李国新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
可疑胃肠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切除
2009年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术前怀疑胃肠间质瘤50例,年龄27-78岁。38例术前(胃镜或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粘膜下肿物。12例(小肠内镜)诊断为小肠肿瘤。所有病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主要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病理切缘,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方面评价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结果50例均行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手术时间(90.84±26.69)min;估计术中出血(EBL)(57.80±67.48)ml;术后(50.90±18.87)h排气;术后(2.94±0.79)d开始进食,术后住院时间(8.62±3.56)d;术后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胃肠间质瘤病例的病理切缘阴性。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前诊断可疑间质瘤的肿瘤,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达到R0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余仙李国新余江张策王亚楠
关键词:腹腔镜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
术前MSCT在直肠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术前MSCT影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5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术前MSCT影像学资料,同术后病理进行对比,观察手术前后TNM分期的一致性。结果同最终病理结果相比,术前TNM分期中T分期的敏感度为100%(58/58),准确性为87.9%(51/58),N分期的敏感度为83.7%(36/43),准确性为76.7%(33/43),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一致性较好(2=4.027,P>0.05),N分期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一致性较好(2=7.356,P>0.05)。结论术前MSCT可以有效判定直肠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较准确地进行临床TNM分期,应用价值较高。
何炜余江朱正鹏成官迅刘婷李国新
关键词:直肠癌TNM分期MSCT
多层螺旋CT腹腔干重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前评价的价值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探讨MSCTA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三维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MSCTA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起自肝左动脉,1例起自肝右动脉。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MS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腹腔干及分支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动脉解剖和正确的空间关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术前检查方法,可能为相关血管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提供线索。
何威余江张策王亚楠胡彦锋成官迅李国新
关键词:腹腔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体液免疫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将5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腹腔镜组(26例)和开腹组(28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2、3、7d清晨检测患者静脉血CRP、免疫球蛋白(Ig):IgG、IgA、IgM及补体C3、C4、CH50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Ig及补体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RP术后3d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术后2d达峰值,腹腔镜组术后3d内CRP显著低于开腹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I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但IgG和Ig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补体C3、C4及CH5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血清补体在术后48~72h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开腹组在术后72h尚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机体C反应蛋白浓度增加和免疫水平降低。但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程度轻。
何威邓海军余江张策王亚楠程侠李国新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癌根治术C反应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