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1JA750-99014)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杨金才金怡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麦尔维尔
  • 1篇权力
  • 1篇种族
  • 1篇种族意识
  • 1篇文本
  • 1篇文本内涵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属性
  • 1篇赫尔曼
  • 1篇赫尔曼·麦尔...
  • 1篇福柯
  • 1篇《比利·巴德...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杨金才
  • 1篇金怡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权力的控制与实施——论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中的“圆形监狱”意象被引量:11
2005年
赫尔曼·麦尔维尔对 19世纪美国水手生活所作的分析其实就是对美国现实的审察和批判。他在小说《比利·巴德》中 ,把一艘名为“战威号”的战舰写成一个权力场 ,其中有不同官衔的军官和不同等级的水手。小说关于舰上权力结构的分布、运行以及主人公巴德悲剧命运的描述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福柯的“权力说”提供了注解。“战威号”这个微型等级社会早在 19世纪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属于 2 0世纪的困惑和思索 ,即权力的控制和实施。
杨金才金怡
关键词:麦尔维尔《比利·巴德》福柯
从人物塑造看《雷德伯恩》的文本内涵被引量:1
2008年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雷德伯恩》因其明显的自传成分而经常为学界所诟病。长期以来,该小说的文本内涵并没有得以充分开掘。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笔者认为麦尔维尔并非只是描摹自己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虚实的有机结合,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将主人公雷德伯恩的个人经历、心理感受和各种阅读素材交互拼贴,构建了一个由多种话语组合成的混合体。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文本世界里,文类与意识形态、事实与虚构交互作用产生了有意味的含混和象征意义。本文着重考察这部小说中人物塑造所引发的文本内涵。
杨金才
关键词:赫尔曼·麦尔维尔文本内涵
《奥穆》的文化属性与种族意识被引量:5
2007年
在一般读者看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第二部小说《奥穆》只是一则关于南海捕鲸人的故事。而笔者认为,它其实是一部含义深广、意蕴丰富、主题鲜明的作品,不仅写出了捕鲸人独特的性格,而且描述了他们对待土著岛民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建构了一种反映19世纪40年代南太平洋流浪水手们独有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的动态身份的叙事。本文拟以小说的导读性《前官》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着重考察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审视叙述者的动态性文化身份建构和种族意识。
杨金才
关键词:麦尔维尔文化属性种族意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