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683)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希如熊晖常杏芝姜玉武罗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郑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肌营养不良
  • 2篇营养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肌营养...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病
  • 2篇分子病理
  • 2篇表型
  • 2篇病理
  • 1篇蛋白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特点
  • 1篇预后
  • 1篇治疗后随访
  • 1篇随访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染色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北京大学
  • 1篇郑州市儿童医...

作者

  • 5篇熊晖
  • 5篇吴希如
  • 3篇罗静
  • 3篇王硕
  • 3篇常杏芝
  • 3篇姜玉武
  • 2篇王静敏
  • 2篇王小竹
  • 2篇袁云
  • 2篇张艳芝
  • 1篇包新华
  • 1篇吴晔
  • 1篇秦炯
  • 1篇杨志晓
  • 1篇林庆
  • 1篇焦辉
  • 1篇李万镇
  • 1篇王爽
  • 1篇齐建光
  • 1篇潘虹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个肌-眼-脑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POMGNT1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并确立1个肌-眼-脑病(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家系的临床表型及POMGNT1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收集肌-眼-脑病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POMGNT1基因的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该患儿诊断为松软儿,生后起病,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前头部多小脑回,后头部无脑回畸形,脑白质异常信号,脑于、小脑发育不良及小脑囊肿,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眼脑病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POMGNT1基因第22外显子5’端前第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C.1896-1 G〉C),推测该突变可能导致剪切错误;而在第16外显子也发生了c.1319T〉G,P.L440R错义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POMGNT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肌-眼-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肌-眼-脑病。
焦辉熊晖张艳芝王硕杨艳玲吴希如
关键词: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突变
135例儿童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后随访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总结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分型、治疗及随访情况,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35例儿童M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按临床类型、治疗药物分组,予以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随访。结果:135例患儿均临床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男59例,女76例,男:女=1:1.3,其中Ⅰ型(眼肌型)115例(85.2%),仅4.2%进展为全身型;Ⅱ型(全身型)18例,占13.4%;Ⅲ型(暴发型)2例(1.5%)。起病年龄5个月至15岁,3岁前起病者占50.3%,7岁前起病者占80.7%;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占26.7%(36/135例)。随访到的106例患儿中54例(50.9%)复发,复发次数1~9次。初发病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阳性率40.19%(43/106例),AchR-Ab阳性率在各临床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随访发现复发患儿中53%(9/17例)由阴性转为阳性;肌电图检查神经重复频率刺激试验阳性者占37.97%(30/79例);71%(45/63例)病例伴CD4+和(或)CD8+和(或)CD3+下降;胸腺增生占5.93%(8/135例),胸腺瘤占1.48%(2/135例);多数患儿激素治疗有效,结果较满意。结论:我国儿童型MG常见,以眼肌型多见,在患病率、性别、病情进展、辅助检查和治疗各方面与欧美患者或成人MG相比有其自身特点,肌无力危象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合并胸腺瘤者少见,总体预后好,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杨志晓熊晖张月华包新华姜玉武吴晔王爽常杏芝秦炯林庆吴希如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预后儿童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分析及随访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整理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的方法进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突变的检测,对未检测到缺失或重复的患儿扩增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I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2I)致病基因FKRP的外显子,然后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随访患者病情变化。结果:从临床确诊的90例DMD/BMD患者中检测出58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64.44%,58/90),9例外显子重复(10.00%,9/90),检出突变的34例患儿的母亲中17例(50%,17/34)为缺失/重复的杂合性改变。对23例未检测到DMD基因重复或缺失的患儿进一步直接测序FKRP基因编码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对14例患儿按照国外文献方案进行小剂量泼尼松短期间歇治疗,随访发现短期内激素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因例数及疗程不够尚不能得出结论;其中1例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产前诊断,经MLPA检测羊水细胞,诊断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本组病例显示,DMD基因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热点区45~54外显子之间,重复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判断预后。MLP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进行基因诊断,检出携带者,更好的进行遗传咨询。
张艳芝熊晖王小竹王硕罗静王静敏姜玉武常杏芝潘虹齐建光李万镇袁云吴希如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核酸探针基因扩增基因缺失
一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分析并确立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1A,MDC1A)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该家系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腓肠肌活检,采用特异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merosin抗体、抗“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α—dystroglycan,α—DG)糖链抗体ⅡH6、抗β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β—dystroglycan,β—DG)抗体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C末端(Dys—C)抗体;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LAMA2基因的6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患儿自幼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脑白质异常信号,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通过活检肌肉组织免疫学染色提示merosin完全缺失,dystrophin和DG表达正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LAMA2基因第5外显子c.817A〉T纯合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DC1A患儿的临床特点,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LAMA2基因c. 817A〉A(p.R273X)纯合无义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
王硕熊晖罗静常杏芝袁云吴希如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DNA测序
抗肌萎缩蛋白病一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点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l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o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罗静熊晖王小竹钟南王静敏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蛋白系谱活组织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