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l234)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熊毅任凤章魏世忠李新田保红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内氧化
  • 2篇铸铁
  • 2篇复合材料
  • 2篇薄板
  • 2篇CU-AL
  • 2篇复合材
  • 1篇性能对比
  • 1篇蠕墨
  • 1篇蠕墨铸铁
  • 1篇石墨形态
  • 1篇内氧化法
  • 1篇内氧化法制备
  • 1篇切削加工性
  • 1篇切削加工性能
  • 1篇萃取法
  • 1篇显微组织
  • 1篇抗拉
  • 1篇抗拉强度
  • 1篇颗粒粒径
  • 1篇合金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中国一拖集团...
  • 1篇河南省有色金...

作者

  • 4篇任凤章
  • 4篇熊毅
  • 3篇魏世忠
  • 2篇马景灵
  • 2篇田保红
  • 2篇李新
  • 1篇张旦闻
  • 1篇李锋军
  • 1篇郑冰
  • 1篇王冰洋
  • 1篇李宗亮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铸造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抗拉强度铸铁的切削性能对比被引量:3
2016年
浇铸了1种球墨铸铁、3种蠕墨铸铁和1种灰铸铁,测试了这5种具有不同抗拉强度试样的主切削力,并分析了抗拉强度与主切削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抗拉强度、主切削力与组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种石墨形态的铸铁,其抗拉强度和主切削力均受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的影响,但石墨形态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基体中的珠光体含量对主切削力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种类的铸铁,抗拉强度与主切削力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李宗亮任凤章王冰洋熊毅
关键词:抗拉强度铸铁石墨形态
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及其重熔后的组织性能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不同Al含量(0.20%、0.35%和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相同内氧化温度和时间下,不同Al含量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出的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并尝试采用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内氧化层外部晶粒比内部晶粒细小;随着Al质量分数的增加,在相同的内氧化时间下,内氧化层的深度逐渐减小,内氧化层的内部晶粒逐渐粗化;内氧化后所得复合材料的Cu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大量的γ-Al_2O_3,γ-Al_2O_3粒径为10~30 nm,粒子间距为20~70 nm;复合材料中的γ-Al_2O_3强化了Cu基体,与合金相比复合材料表面硬度显著增加,从复合材料表面到内部硬度逐渐减小;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后Al_2O_3颗粒团聚且上浮;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不可行。
李新田保红任凤章熊毅魏世忠马景灵
关键词:内氧化法
Sn对蠕墨铸铁显微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试验浇注了蠕化率均为95%的加入0.08wt.%Sn和不加Sn两种蠕墨铸铁。对比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合金元素Sn的加入,使蠕虫状石墨得到了细化,并且分布更加均匀,同时,促进了珠光体的形成,珠光体的含量明显增加。在使蠕墨铸铁的强度和硬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切削抗力明显增大。
郑冰任凤章李锋军张旦闻熊毅魏世忠
关键词:SN蠕墨铸铁切削加工性能显微组织
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析出相Al_2O_3晶型及分布
2017年
Al含量为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在900℃下内氧化25 h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并用富集萃取法提取Cu-Al_2O_3复合材料中的Al_2O_3相。利用TEM分析了Cu-Al_2O_3薄板中的Al_2O_3相的种类、分布、与Cu基体的界面关系,用X射线衍射和TEM研究了萃取粉末的组成。结果表明,Cu-Al薄板内氧化法所得的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析出相主要为γ-Al_2O_3,有少量的α-Al_2O_3和θ-Al_2O_3相存在。析出相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在Cu基体上,且析出相γ-Al_2O_3与Cu基体完全共格;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从表层至深约0.5 mm处,Al_2O_3颗粒粒径逐渐减小,从14 nm减小到5 nm,颗粒间距逐渐增大,从10 nm增加到15 nm。
李新任凤章田保红熊毅魏世忠马景灵
关键词:CU-AL2O3复合材料颗粒粒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