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SH078)
- 作品数:19 被引量:110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世海刘庆冯兰詹海玉张义烈更多>>
- 相关机构:宜宾学院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十年: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留守儿童研究的两千余篇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与"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相比较,该研究领域已经经历了初步发展期、发展期和发展持续期;成果的发文范围比较宽泛,但是也有比较明显的集中分布和研究阵地;研究者的增量、复量、合作度、合作率较高,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完全成熟;研究成果利用率较高,也存在一定的学术资源浪费;内容上贯穿了现象——原因——对策的研究主线;新兴方法和学科的运用将逐步加强。
- 陈世海詹海玉
- 关键词:留守儿童
- “偷菜”游戏中的青少年虚拟失范研究
- 2011年
- 当前,"偷菜"游戏备受城市青少年群体喜爱。然而,这款游戏公开宣扬和鼓励偷盗的虚拟失范行为,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规范、准则及价值观念等相悖逆的行为。笔者试图从虚拟失范的视角,结合个案访谈资料探讨青少年为何迷恋虚拟偷盗行为,以及青少年迷恋虚拟偷盗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 张义烈
- 关键词:青少年
- 城镇留守儿童:被遗忘的角落——社会支持的测量及启示被引量:1
- 2014年
- 城镇留守儿童长期被公众和学界所忽视。本研究对这个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测量发现,该群体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得分均不高,其中客观支持得分率最低;女性比男性获得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更多;低学龄段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上得分更高;母亲在家的城镇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情况更好;见面间隔或联系间隔越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得分越高。文章从社会支持理论反思的角度,对城镇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
- 陈世海
-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被引量:13
- 2014年
- 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 童心的距离: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社会距离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社会距离是一个内涵丰富、高度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郭星华等人将社会距离分解成三个层面,即向往程度、排斥预期和整体感觉。[1]本文使用的社会距离主要是用于描述社会中个人之间情感亲密度、关系紧密度的概念,倾向于测量主观社会距离。以流动儿童为主体视角研究社会距离的构成,一方面符合流动儿童社会距离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符合流动儿童自我归类和城市融入的主要过程。
- 刘庆冯兰
- 关键词:社会距离亲密度非独生子女社会文化因素因子得分本地方言
- 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5
- 2015年
- 运用2013年深圳市移居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主要包含心理适应、社会交往适应和经济适应三个因子。从社会适应程度来考察,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总体水平偏低;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体现出心理适应、社会交往适应和经济适应依次降低的趋势。相对较高的心理适应程度,反映了移居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一定上消减了在当地城市的陌生感,也说明了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而相对较低的社会交往适应和经济适应状况则反映出移居老年人在当地城市社会交往结构的表层性、内倾性特点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带来的社会适应的障碍。因此,提高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需要移居老年人、本地居民和政府等多方行动者的共同努力。
- 刘庆陈世海
- 关键词:社会适应社会结构
-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研究及启示被引量:13
- 2016年
- 从宏观层面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流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而产生的;从微观层面来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结构呈现不完整状态,近端社会支持减少,所以我们提倡从社会支持体系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保护问题。社会支持体系是社会个体生活的"基本生活圈",这个圈子通过社会连结的方式为个体提供养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恢复和完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是开展对他们社会服务的可行切入点。为了切实掌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状况,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对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该研究的数据统计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总分均较低。这种状况启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多开展社区倡导工作,以营造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体系,开展留守儿童寻求支持和支持他人的能力训练,以稳固其内部支持体系,多关注男性、13至15岁、非独生、父母长期不回家的和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低的留守儿童。
- 陈世海黄春梅张义烈
-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主观支持
- 留守儿童的哲学认知及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被引量:1
- 2016年
- 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承载者,是国家的财富。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留守儿童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获得照料和支持是留守儿童本身的基本权利。社会工作者应明确这种哲学认知,在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时遵循三个理念:社会公正、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社工的根本使命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服务过程中注重激发留守儿童自身的潜力;服务的开展要以社会工作者的诚信和能力素养为前提。
- 陈世海黄春梅张义烈
-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
- 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及教育问题探究——对四川民族地区的调查被引量:1
- 2012年
- 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中存在内容枯燥、沟通工具单一、交际过程中的施受势差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双方语言意识的培养、语言交际模式的多样化、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教育层面着手解决。
- 詹海玉陈世海
- 关键词: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农民工语言教育
-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探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 刘庆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