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6024)

作品数:2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占海陈沈良张国安赵军凯赵建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动力作用
  • 1篇再悬浮
  • 1篇水域
  • 1篇力作
  • 1篇长江口
  • 1篇冲淤
  • 1篇冲淤演变

机构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2篇李占海
  • 1篇李九发
  • 1篇戴志军
  • 1篇赵建春
  • 1篇赵军凯
  • 1篇张国安
  • 1篇陈沈良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潮滩地形的冲淤演变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作用与地貌特征之间的相互耦合机制。根据近几年在长江口南汇嘴潮间带多断面连续观测资料,探讨区域内潮间带滩地的近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南汇嘴潮滩近期主要呈现淤涨态势,而且年内过程季节性差异明显;受区位差异影响,不同观测断面的潮滩冲淤演变呈现特征不尽相同,断面1冲淤变化最为显著,年最大冲淤厚度均在10 cm以上;(2)在波浪、潮流的作用下,区域内沉积物很容易被掀动悬扬,而且输沙环流系统的存在有利于悬沙向浅水区输运且在该区域内沉降淤积,从而为潮滩发育提供泥沙来源;(3)受"碧利斯"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天气影响,研究区域内潮滩出现"大冲大淤"现象,即台风强侵蚀期过后滩面高程短期内恢复明显。由此可见,潮滩短期冲淤演变特征是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体现。
赵建春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赵军凯
关键词:冲淤演变动力作用
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悬沙粒径组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根据2006年10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和潮下带两个站位的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资料,对悬沙粒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速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再悬浮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小潮期间的悬沙颗粒组成较细,平均粒径的均值仅为6μm;大潮时的悬沙粒径略粗于小潮的,潮间带的略粗于潮下带的;由底床向上悬沙粒径趋于减小。悬沙粒径与流速、悬沙含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关系,底质粒径、再悬浮强度和再悬浮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以及浮泥的悬浮作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底质粒径的空间分布复杂,在东滩水域再悬浮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底质平均粒径大于60μm的粗颗粒沉积区,大小潮的再悬浮作用微小,底质以推移质运动为主。在底质平均粒径介于5-11μm的细颗粒沉积区上,悬沙级配与底质级配基本相同,该区域是再悬浮的主要发生源地;悬沙级配的变化过程揭示,再悬浮对底层悬沙的贡献率平均为8%-20%,大潮时的再悬浮强度是小潮的5-10倍,由底质再悬浮产生的悬沙在底部水层中的平均含量约为0.03-0.47 kg/m3。
李占海陈沈良张国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