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5010)

作品数:8 被引量:429H指数:7
相关作者:孙卫东梁华英胡艳华凌明星杨晓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成矿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浆
  • 2篇锆石
  • 2篇俯冲
  • 2篇斑岩
  • 1篇岛弧
  • 1篇岛弧火山岩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球化学性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事件
  • 1篇定年
  • 1篇断离
  • 1篇岩浆活动
  • 1篇洋脊
  • 1篇洋脊俯冲
  • 1篇杂岩
  • 1篇造山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7篇孙卫东
  • 4篇梁华英
  • 4篇胡艳华
  • 3篇凌明星
  • 3篇丁兴
  • 3篇杨晓勇
  • 2篇张红
  • 2篇周继彬
  • 1篇刘军锋
  • 1篇宋彪
  • 1篇涂湘林
  • 1篇孙勇
  • 1篇冯涛
  • 1篇范蔚茗
  • 1篇邓文峰
  • 1篇刘颖
  • 1篇汪方跃
  • 1篇范安川
  • 1篇李卫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from K-bentonite in the top of Ordovician of Wangjiawan Section,Yichang,Hubei,China被引量:16
2008年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latest stage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defined at a point 0.39m below the base of the Kuanyinchiao Bed in the Wangjiawan North Section, which is the upper most "golden spike" of the Ordovician. However, this "golden spike" is lack of reliable geochronology data. This article gives a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SHRIMPII) zircon U-Pb dating for a K-bentonite sample from the Kuany-inchiao Bed in the Wangjiawan North Section. The age of the K-bentonite sample is 443.2±1.6 Ma, that is to say, the isotopic age of the uppermost of Hirnantian Stage, the point of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hould be near to, but slightly younger than 443.2±1.6 Ma. This age is identical to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age 443.7±1.5 Ma as declared by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So,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ome good geochronlogical data for the Hirnantian Stage and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as well as the global correlation.
HU YanHuaZHOU JiBinSONG BiaoLI WeiSUN WeiDong
关键词:HIRNANTIANZIRCONBENTONITE
中国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奥陶系顶部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定年被引量:26
2008年
湖北西部宜昌王家湾北剖面观音桥层底界之下0.39m处被定义为上奥陶统最后一个阶—赫南特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但此颗"金钉子"却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对王家湾北剖面观音桥层顶部斑脱岩的锆石进行了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Ⅱ)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观音桥层顶部斑脱岩形成年龄为(443.2±1.6)Ma,也就是说,赫南特阶顶部即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处的同位素年龄应接近但略小于(443.2±1.6)Ma,此年龄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443.7±1.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因此,这一研究为赫南特阶和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全球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依据.
胡艳华周继彬宋彪李卫孙卫东
关键词:锆石SHRIMP斑脱岩
大别造山带沙坪沟特大型斑岩钼矿床年代学及成矿机理研究被引量:58
2011年
沙坪沟钼矿是我国新发现的最大的斑岩钼矿,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缘,是秦岭-大别钼矿带东缘的一部分。主体为隐伏矿床,地表钼矿化较弱,钼矿主要以脉状产于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中。花岗斑岩是主要赋矿岩体,普遍见有硅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发育爆发角砾岩,野外观察及钻孔揭示钼矿成矿与斑岩体中的爆发角砾岩有密切关系。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偏酸性,钙碱性富钾低钙低钠的特点。斑岩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等时线年龄为111.1±1.2Ma,含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1.5±1.5Ma,石英正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11.7±1.9Ma.同时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钼矿成矿过程中受到明显的热液活动作用,热液成因的锆石Y/Ho和Ce4+/Ce3+明显高于其他岩浆成因锆石,不在"CHARAC"场范围。锆石的Ce4+/Ce3+和(Eu/Eu*)N值反应出沙坪沟钼矿样品形成过程中岩浆氧逸度偏低,呈现出不同于斑岩铜(钼)矿的演化趋势。全岩锆石钛温度计计算出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的温度分别为830℃和860℃。由相邻钼矿床成矿年代对比可知,沙坪沟钼矿床与秦岭-大别钼矿带的第三期成矿环境相同,位于三叠纪大别山主碰撞带的北部,属于弧后位置。到燕山中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拆沉,软流圈被扰动,深埋于地壳的含矿沉积物与酸性岩浆熔融,之后岩浆逐步分异演化,进入成岩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与钼有关的硫化物快速萃取,岩浆沿大小断裂及塌陷盆地边缘上侵形成钼矿床。
张红孙卫东杨晓勇梁华英王波华王瑞龙王玉贤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
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中金属和氯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总结了铜(Cu)、金(Au)、铼(Re)和氯(Cl)在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中的性质。在岛弧型的火山岩岩浆演化的早期,Cu、Au和Re均表现为中度不相容元素,含量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iO2质量分数为58%时,多数岛弧型火山岩中Au、Cu的含量会突然大幅度下降。这一变化与铁和钛的变化是耦合的,铁和钛均由不相容元素变为相容元素,显示钛磁铁矿开始结晶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钛磁铁矿的结晶使硫酸根被还原为氢硫酸根,后者与Au、Cu形成氢硫酸根络合物,被萃取到流体相中,从而形成成矿流体。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Au、Cu矿床广泛分布于汇聚板块边缘的现象。与Au、Cu相反,Re的含量在SiO2质量分数为60%时才开始下降,而且是缓慢下降。这是因为Re通常比Au、Cu更亲石。此外,Re还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氯在东Manus岩浆中表现为高度不相容的特点。氯的性质主要受压力、初始水含量和岩浆演化分异程度的控制。计算结果显示,由于MORB和OIB含水量低,分异演化程度低,氯在上述岩浆中表现为高度不相容的特点。相比之下,氯在岛弧岩浆中的性质就复杂得多。随着水含量和岩浆房深度的不同,氯的性质可以从相容变到高度不相容。
孙卫东胡艳华丁兴范安川梁华英
关键词:地球化学性质岛弧火山岩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被引量:154
2008年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孙卫东凌明星汪方跃丁兴胡艳华周继彬杨晓勇
关键词:板块俯冲中生代成矿作用岩浆活动
北秦岭四方台基性-超基性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7
2008年
四方台杂岩体是沿北秦岭商-丹带出露的最大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出露面积约40km2,由超基性-基性-中性岩石组成,侵入到丹凤群中。该岩体样品SiO2含量在45%~54%之间,在AFM图中则显示出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系列共存的特征。与普通幔源岩相比,全岩富集稀土元素,尤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Rb、Th、Nb、P、Zr负异常和Ba、Pb、K、Sm正异常。辉长岩是该岩体的主体,灰黑色,中粒,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经历壳-幔物质交换。与典型岛弧辉长岩相比,具有Rb、Th负异常,结合特殊的岩石组合和紧邻商-丹断裂的地质特征,认为四方台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可能是沿商-丹带发生俯冲板块断离或者山根拆沉,扰动软流圈,发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壳-幔物质交换形成的。普遍的Eu正异常表明成岩过程中受到斜长石堆晶作用的影响。
刘军锋孙勇冯涛胡艳华孙卫东
关键词:地球化学断离
洋脊俯冲与斑岩铜金矿成矿被引量:86
2010年
很多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都与洋脊俯冲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探明的超大型斑岩铜、金矿聚集的地区,其中东太平洋沿岸中、南美洲的智利、秘鲁等地分布着多个正在俯冲的洋脊,多数洋脊俯冲带都形成了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而西太平洋的洋脊俯冲的数量少、规模小,相应的斑岩铜、金矿的规模和数量都明显少于东太平洋,造成了环太平洋地区斑岩铜、金矿分布不均一的特征.其原因在于,在洋脊俯冲过程中,热的、年轻的洋壳容易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由于铜、金是中度不相容元素,其在洋壳中的含量远比地幔和陆壳的平均丰度高,因此,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具有系统偏高的铜、金含量,有利于形成斑岩铜、金矿.在中国东部、中亚造山带等地区剥蚀程度较低的地段寻找洋脊俯冲的迹象将有助于寻找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以及其他相关矿床.
孙卫东凌明星杨晓勇范蔚茗丁兴梁华英
关键词:洋脊俯冲斑岩铜矿金矿埃达克岩
RESOlution激光剥蚀系统在微量元素原位微区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94
2011年
采用美国Resonetics公司生产的RESOlution M-50激光剥蚀系统和Agilent 7500a型的ICP-MS联机,对7个不同岩性的地质样品经过熔融制备的MPI-DING玻璃标样的37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RESOlution M-50激光剥蚀系统包括一个193 nm ArF准分子(excimer)激光器,一个双室(two-volume cell)样品室,一个平滑激光剥蚀脉冲的Squid系统和电脑控制高精度X-Y样品台移动、定位系统。双室样品室的好处是降低样品交叉污染,减少样品室吹洗所需时间。平滑激光剥蚀脉冲的Squid系统可以降低因激光脉冲带来的统计误差。样品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优于0.1μm。本次实验使用的激光束斑直径为31μm和69μm。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用地质样品制备的MPI-DING玻璃标样,微量元素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优于5%,分析值与不同参考值之间的相对偏差(RD)一般优于10%,少数RSD和RD较大的元素主要出现在含量很低或不均匀样品中。稀土元素的RSD和RD均优于5%。本研究证明,RESOlution M-50激光剥蚀系统与Agilent 7500a型ICP-MS联机,可准确测定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的不同类型地质样品的微量元素,其新式的双室样品室和平滑Squid系统对于测定含量在0.1μg/g以上的元素具有更好的分析精度和准确度。
涂湘林张红邓文峰凌明星梁华英刘颖孙卫东
关键词:RESOLUTION激光剥蚀GLAS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