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321)

作品数:6 被引量:203H指数:4
相关作者:方修琦王媛张学珍萧凌波陶军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变暖
  • 2篇变暖
  • 1篇低温冷害
  • 1篇信息共享
  • 1篇思想史
  • 1篇气候背景
  • 1篇气候事件
  • 1篇全球变暖
  • 1篇人地关系
  • 1篇作物
  • 1篇作物种植
  • 1篇文献信息
  • 1篇夏季
  • 1篇历史文献
  • 1篇利用历史
  • 1篇粮食作物
  • 1篇粮食作物种植
  • 1篇冷害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

  • 6篇方修琦
  • 2篇王媛
  • 2篇萧凌波
  • 2篇张学珍
  • 1篇郑景云
  • 1篇乔佃锋
  • 1篇云雅如
  • 1篇陶军德
  • 1篇朱晓禧
  • 1篇牟神州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气候变暖的适应行为与黑龙江省夏季低温冷害的变化被引量:65
2005年
与气候变暖相联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而极端事件的影响还与人类的适应行为密切相关。本文以农业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的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变暖对夏季低温冷害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变暖后夏季出现低温冷害临界气温的概率减小;但由于人们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适应行为,在变暖的情况下种植更适应较暖气候条件的农作物,低温冷害的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并不一定随变暖而减少,但作物单产期望值还是会增加。
方修琦王媛朱晓禧
关键词:全球变暖低温冷害气候变暖夏季气候事件气候变化
《湘绮楼日记》记录的湖南长沙1877—1878年寒冬被引量:17
2006年
在对清代王运所著的《湘绮楼日记》中长达40余年(1869—1916)的冬季(12月—2月)天气记录进行整理之后,从王运在湖南长沙、衡阳一带记录的30多个完整冬季之中,提取了一个特殊的寒冬——1877—1878年冬天(记录于长沙境内)。将这年的天气记录与日记中其他年份进行比较,其寒冷程度可以明显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雪——降雪日数14天,为最多的年份之一,且降雪次数最多;(2)积雪——积雪日数在27天以上,为历年之最;(3)冰冻——根据该年日记记录,冰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其他年份;(4)《日记》作者感受——王运留下了大量对“寒”、“暖”的感应记录,这一年有历年最多的“寒”记录(15条)和最少的“暖”记录(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877—1878年冬天是《湘绮楼日记》中所仅见的、异常寒冷的严冬。文中对这年当地冬季严寒的天气过程和气候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
关键词:寒冬
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被引量:4
2007年
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录,开展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研究,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从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中寻找研究的主题,在诸多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答案,构建历史文献信息共享的环境演变研究平台,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方修琦
关键词:历史文献环境演变信息共享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被引量:103
2005年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向东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北部和东部伸展。粮食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水稻逐渐取代小麦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上述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云雅如方修琦王媛陶军德乔佃锋
关键词:气候变暖粮食作物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被引量:16
2005年
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方修琦牟神州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史
19世纪后半叶北京地区人的季节性换装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根据《翁同龢日记》中关于1868年~1898年季节性换装的记录和北京的器测温度记录,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季节性换装的迟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1868年~1898年年内冷暖变化和季节性换装的平均状况来看,作者的衣冠质地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但是任意一类衣冠对应的上半年的温度条件均比下半年偏高3℃~5℃,而且春季的换装速率比秋季慢;其中,后者是人对北京地区春季升温速率较秋季降温速率慢的气候特征做出的适应性响应;②从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来看,上半年的变冷(暖)对应于季节性换装日期的推迟(提前),下半年与之相反;1868年~1898年,上半年的季节性换装日期趋于推迟,下半年趋于提前,这是人对北京地区春季和秋季均呈变冷趋势的适应性响应。但是,人类季节性换装对不同时节冷暖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对初春、暮春、秋初、秋末的响应较为敏感,特别是对秋末的响应最为敏感。
张学珍方修琦郑景云萧凌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