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5004)

作品数:14 被引量:280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禹蔡秋芳宋慧明孙军艳王伟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树轮
  • 6篇树轮宽度
  • 5篇油松
  • 5篇月平均
  • 3篇月平均温度
  • 3篇树轮记录
  • 3篇平均温度
  • 3篇均温
  • 2篇气温
  • 2篇气象
  • 2篇温度变化
  • 2篇温度重建
  • 2篇污染
  • 2篇公元
  • 2篇TEMPER...
  • 2篇TREE-R...
  • 1篇月平均气温
  • 1篇树轮年表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变化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黄委会河南水...

作者

  • 11篇刘禹
  • 9篇蔡秋芳
  • 9篇宋慧明
  • 7篇孙军艳
  • 4篇王伟平
  • 3篇刘娜
  • 2篇安芷生
  • 2篇包光
  • 2篇保庭毅
  • 2篇易亮
  • 2篇李强
  • 2篇杨增悦
  • 2篇田华
  • 2篇雷莺
  • 2篇田沁花
  • 1篇史江峰
  • 1篇李保生
  • 1篇王雷
  • 1篇他维媛
  • 1篇梁剑鸣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Scienc...
  • 1篇地理学报
  • 1篇Scienc...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额济纳233年来胡杨树轮年表的建立及其所记录的气象、水文变化被引量:39
2006年
通过胡杨树轮宽度的分析,建立了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过去233年来的STD,RES和ARS年表;并将树轮STD年表与采样点附近额济纳气象站的气温、降雨量以及狼心山水文站的地下水水位等记录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额济纳地区显著影响该地胡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下水水位。胡杨树轮宽度年表与冬季及全年地下水水位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808(p<0.01)和-0.724(p<0.05)。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额济纳地区过去232年来冬季及全年地下水水位变化历史,冬季地下水水位重建方程的解释方差达76.3%(调整自由度后为70.4%,n=11,r=0.874,F=12.881,p<0.003),全年地下水水位重建方程的解释方差为72.8%(调整自由度后为66.1%,n=11,r=0.854,F=10.731,p<0.005)。
孙军艳刘禹蔡秋芳W.K.Park李保生史江峰易亮宋慧明李强
关键词:树轮年表
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年以来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被引量:66
2009年
通过青藏高原东北部现生活树与墓葬古木相衔接,利用树轮宽度重建了这一地区过去2485a以来的年均温度变化序列.这个温度序列所揭示的气候历史表明序列中有4个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1970~2000AD的平均温度.348~413AD出现过一次快速的由寒冷到温暖的气候突变事件,文中称之为"东晋事件".计算表明,高原中东部长时间尺度温度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北地区,同时也响应了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在过去2485a里,中国绝大部分朝代的灭亡都与该温度序列的低温时期相对应.此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温度记录相比较,高原中东部在1950年代之后升温幅度更高一些.
刘禹安芷生Hans W. LinderholmDeliang Chen宋慧明蔡秋芳孙军艳田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东部树轮温度变化
以树轮宽度重建九寨沟1750年以来冬半年平均最低温度被引量:44
2007年
利用四川九寨沟地区树轮宽度年表对该地区1750A·D.以来的冬半年(上年11月到当年3月)平均最低温度进行模拟重建,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6·2%(调整自由度后为45·1%)。结果表明,九寨沟地区在重建期间平均最低温度较低的时段主要有1814~1844年和1937~1984年两个阶段;而平均最低温度较高的时段主要有1795~1813年和1984年至今两个时期,其中1984年之后的升温时段尤为显著,与川西其他地点冬季温度重建非常相近。计算显示,与尼泊尔Kathmandu冬半年平均气温(上年10月到当年2月)相比,九寨沟地区冬半年平均最低温度存在显著2年滞后(r=0·27,p<0·0001),而1825年前后及1970年前后两个冬季低温时段在两个地点大体是一致的,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的趋同性。功率谱分析表明,九寨沟地区冬半年平均最低温度2·11~6·86a的准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而18·46a准周期则显示了该地气温变动与天文准19a周期有一定关系。
宋慧明刘禹倪万眉蔡秋芳孙军艳葛文斌萧维扬
油松树轮记录的过去134年伏牛山5-7月平均最高温度被引量:30
2009年
利用豫西伏牛山的两组油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该区域1874年以来5-7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并用Jackknife和Bootstrap等方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检验参数表明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吻合较好,且方程稳定可信,重建方程的解释方差为40%(调整自由度后为39%)。重建显示,在过去134年中,豫西伏牛山区5-7月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4次冷期和5次暖期。其中,20世纪20-30年代末是最显著的暖期,之后开始降温,至50年代降到谷底,温度小幅回升后,在70-80年代中期又显著下降,80年代末以后开始增温。该重建温度序列与秦岭中部南五台地区温度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
田沁花刘禹蔡秋芳包光王伟平薛文亮朱文杰宋慧明雷莺
关键词:油松树轮最高温度
树轮记录的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年以来4-9月温度变化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黄龙山树轮宽度进行研究,重建了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2004年4~9月的平均温度变化,重建解释方差为39.3%.重建结果显示:自1826年以来,陕西中.北部地区存在一个高温时段(1928~1933年)和2个低温时段(1883~1888和1938~1942年).其中,高温时段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生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事件时间吻合.尽管在全球增温背景下,重建结果也显示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4—9月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但其仍未超过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温度水平.除了统计检验外,该温度重建结果还得到了研究区旱涝指数和其他树轮研究结果的支持.
蔡秋芳刘禹宋慧明孙军艳
关键词:油松树轮宽度
西安东郊某废弃钢铁厂油松年轮记录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过程被引量:14
2009年
以西安市东郊某废弃钢铁厂为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废弃钢铁厂两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盘及其根部土壤中重金属Cr、Mn、Hg、Zn、Pb、Cd和类金属As以及P等8种元素的含量.土壤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Cr、Zn、As等元素含量超过了西安市郊区土壤背景值,Cr、Mn等元素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Hg、Zn等元素不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两个树盘年轮中这8种元素的含量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由这些元素引起的污染状况日益加重.Hg、Pb、Cd等元素于1996年左右吸收达到最高峰,与该钢铁厂生产历史相一致.这两个树盘中Mn、Hg、Zn、As、P等元素自1993年后均呈现比较一致的增长趋势.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这8种元素在油松年轮中的迁移特征:Mn、Zn、As等元素均存在着3年的横向迁移趋势,Pb、P存在2年的迁移趋势,Hg、Cd有1年的迁移,而Cr几乎不迁移,其中Zn、Cd、P等元素在油松中的迁移趋势与西安市西部某地区椿树和桐树中的迁移趋势表现一致.
刘禹王伟平保庭毅杨增悦刘娜
关键词:钢铁厂油松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历史
Tree-ring-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April to 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since 1826 AD for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China被引量:10
2008年
Long-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rare. An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1826-2004)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ree-ring width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captures 39.3% (p<0.001) of the variance in the instrumental data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from 1951 to 2002. The reconstruction shows a high temperature period of 1928-1933,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timing of 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 in 1920s in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The two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in reconstruction are 1883-1888 and 1938-1942.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in study area has also increased since the 1970s, but has not exceeded the temperature in 1928-1933. Besid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is also verified by the local dryness/wetness index and other dendroclimatological results.
CAI QiuFangLIU YuSONG HuiMingSUN JunYan
关键词:SHAANXIPINUSTREE-RINGTEMPERATURE
山西宁武地区1686年以来年降水重建被引量:28
2006年
根据山西北部宁武地区的树轮宽度指标,建立了该地区过去318年的树轮STD,RES和ARS年表,发现上年8月至当年7月(全年)的降水与差值年表(RES)显著相关(r=0.71,n=50),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转换方程,重建了宁武地区1686年以来的全年降水,方差解释量达到48.6%(调整自由度后为46.8%,r=0.697,F=26.471,P〈0.0001)。降水量较少的时段为1693~1710年,1720~1764年,1825~1841年,1873~1882年,1901~1930年,1966~1972年和1988~2003年,降水量较多的时段为1711~1720年,1765~1824年,1842~1872年,1883~1886年和1931~1987年。历史文献记录的干旱年份在重建序列上均有所反映。重建序列与贺兰山1—7月降水显著相关(99%置信度下,r=0.312)。功率谱分析表明山西宁武上年8月至当年7月降水含有2.34~2.68年,4.92年,5.26年的显著周期,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
李强刘禹蔡秋芳孙军艳易亮宋惠明王雷
关键词:树轮宽度降水重建
树木年轮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与环境变化--以西安市区二个地点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为探讨树木年轮化学在研究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价值及西安某些地区的化学元素污染历史,研究了采集于西安市西郊某钢铁厂和长安区一村庄附近的椿树和桐树树盘以及相应位置的土壤样品,用湿法消化和ICP法检测了1992年以来逐年树轮及2007年土壤中Cd,Mn,P,Pb和Zn五种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树轮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趋势和该钢铁厂的运营历史相一致.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所研究的两种树中化学元素在树轮内的迁移特征:Pb和Mn元素在树轮中不迁移,Cd元素有1a的向外迁移趋势,P元素存在2~3a迁移,Zn元素在椿树中迁移3a.这一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初步揭示西安某些地点的化学元素污染历史,表明树木年轮化学在研究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刘禹他维媛保庭毅杨增悦宋慧明刘娜王伟平张鸿毅张伟安芷生
关键词:环境污染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ed by the tree rings since 850 AD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被引量:44
2006年
Three well-dated Sabina Przewalskii ring-width chronologies from Dulan, China, have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annual precipitation (from prior July to current June) variations o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since 850 AD. The reconstructions account of the instrumentally recorded precipitation variance are: 54.7% for the period of 1385-2000AD; 50.5% for 1099-1384AD and 45.7% for 850-1098AD. On the millenary scale,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over this region displays “W” shape, which has three peaks and two valleys. The precipitation is low during 1571-1879 AD, and high during 1880-2000 AD. 1900-2000 AD is the century with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st 1000 years, and 1962-2000 is the period with the highest pre- cipitation, and the highest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as well in the last 1000 years.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also reveals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large when the precipitation is more, and contrarily, variability is small when the precipitation is low.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obvi- ousl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o, the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became larger, and drought and flooding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The yearly tree-ring width (high frequency signal) series in this region reflects the local annually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However, the series with 40-year moving average (low frequency signal) cor- responds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the decadal to centurial scale. It correlates significantly with seven temperature curv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e different time spans. For exampl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ith the most temperature curves are around 0.9 during the period of 1852-1982 AD. In general,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syn- chronously in the Dulan region. It means that low temperature corresponds to low precipitation, andvice versa. This relationship may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ic pattern i
John K. Kutzbach
关键词:SABINAHEMISPHER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