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78)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郑劭荣谭研江肓静更多>>
相关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戏曲
  • 4篇编创
  • 3篇口头
  • 3篇编演
  • 2篇演剧
  • 2篇杂剧
  • 2篇即兴
  • 1篇得失
  • 1篇定情
  • 1篇音乐
  • 1篇音乐唱腔
  • 1篇渊源
  • 1篇元刊杂剧
  • 1篇元杂剧
  • 1篇中国传统戏曲
  • 1篇书场
  • 1篇书面
  • 1篇书面化
  • 1篇说唱
  • 1篇提纲

机构

  • 9篇长沙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郑劭荣
  • 1篇谭研
  • 1篇江肓静

传媒

  • 2篇东疆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戏剧艺术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中华戏曲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的定型书写——兼谈建国后传统戏整理的得失被引量:3
2014年
从口头到书面,从提纲戏到剧本戏,是民间戏剧的重要演进之途。提纲戏与剧本戏之间存在几种过渡形态,它们是口述剧本定本化、书面化的关键环节;其定型书写具有多种渠道,有的属于戏剧演进的自然现象,有的是人为干预的结果,现代科技也在推波助澜。1949年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广泛开展传统剧目的发掘,大量的口述本被记录整理为文学本,客观来看,这一文化工程既取得了可观的历史功绩,也有一些值得检讨的地方。
郑劭荣
关键词:书面化
舞台上的创作——戏曲“口头剧本”的编演伎艺及其艺术成因
2013年
"口头剧本"是指艺人在表演中即兴创作而成的剧本形式,其舞台演出俗称"提纲戏"、"路头戏"、"幕表戏"、"搭桥戏"、"爆肚戏"、"水戏"等。①"口头剧本"渊源深厚。我国早期戏剧大多为即兴式演剧,无文学剧本可稽,如汉魏优戏、唐代参军戏、宋代杂剧等。明清时代,除昆剧和部分高腔乱弹梆子外,大部分剧种最初亦无剧本或不完全依据剧本表演。目前,全国依然有数十个剧种在使用口头剧本演出。这样影响深远、广泛存在的剧本形式究竟是如何编创的?具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郑劭荣
关键词:伎艺音乐唱腔参军戏规定情境
元杂剧口头编演形态探论——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目前唯一遗存的元代刊刻的杂剧文本,是今人探求元剧舞台真相的主要文献依据。元刊本显示出元剧即兴表演的诸多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剧本中存在不少与口头编演活动相关的舞台术语,提示杂剧艺人进行即兴演出;元刊本大量的文字讹误和替代性符码,亦与剧目的口头编创方式密切相关。这都说明伶人的确曾以口头编演的方式广泛地参与了元杂剧宾白、科范的创作。
郑劭荣江肓静
关键词:元刊杂剧
“幕表戏”的历史困境及其生存现状
2013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戏曲"幕表戏"广受批评,随着戏曲导演制的建立,"剧本制"取代"幕表制","幕表戏"总体上陷入生存困境。其经济土壤的流失加剧这一趋势。戏曲口头剧本的大规模整理、记录以及由此产生"剧本戏"挤压"幕表戏"的舞台空间。50年代后期,传统剧目逐渐解禁",幕表戏"处境有所好转。目前,全国有数十个剧种采取这种即兴演剧的方式,其艺术质量、戏剧形态发生不少引人注目的变化。"幕表戏"重返当今舞台主要取决于其艺术机制上的优长和民间戏班特定的活动方式。
郑劭荣
关键词:戏曲历史困境
论戏曲中赋的渊源——兼论口头剧本的形成
2012年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郑劭荣
关键词:戏曲渊源
辰河高腔“条纲戏”的编创及其演剧形态探究被引量:3
2012年
"条纲戏"为传统戏曲所习见,湘西辰河高腔为我们深入探究这种演剧方式提供了生动个案。就艺术生成机制而言,辰河高腔条纲本有两大形成途径:其一,即兴编制剧目条纲,其中部分折子"桥路唱铁",形成定本定腔。其二,书面剧本"铁本唱活",演变成条纲本。"条纲"主要由剧情概要和舞台提示语组成。艺人编创条纲时需要充分考虑角色合理配置、演员劳逸均匀以及突出故事戏剧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辰河高腔条纲戏演出中,无论是台上编词、音乐唱腔的使用还是伶人之间的配合,均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
郑劭荣谭研
关键词:辰河高腔编演
从书场走向舞台——民间说唱与戏曲口头剧本的形成被引量:3
2013年
从书场走向舞台,从即兴说唱到即兴演剧,是戏曲口头剧本生成的主要路径。考察我国剧种发展史,幕表制戏剧的前身往往为说唱伎艺。伶人沿袭说书人的编创手法,以"梗概式"文本为依据,营造剧目,演述剧情。戏词的创作方法亦与说唱同出一辙,运用诗词赋赞这一程式化工具,进行灵活套用、转化,在表演中即兴编词。伶人改编小说的技法亦源自说唱,遵循可演性原则,凸显主要情节和人物,保留并突出小说中的重要科白与诗词韵语。
郑劭荣
关键词:民间说唱曲艺戏曲
表演中的创作--明清传奇口头编创艺术探论
2014年
在明清传奇的舞台呈现中,口头编创是文人案头书写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伶人在表演中跳脱文学剧本,即兴增删、改换文人剧作的宾白科诨,或临时插演杂戏、杂技、民歌民谣诸种技艺。关目排场、陈词套语是明清传奇口头创作的重要"程式"手段,伶人套用、沿袭这些"程式",进行剧目的传承、编演和重塑。演出台本的语体风格、文字书写特征亦充分表明,不少传奇剧目经历了民间口头编创阶段,是由口述剧本演变而来的。
郑劭荣
关键词:明清传奇表演形态
论元杂剧的口头编创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元剧"曲白相生"的艺术体制可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否定"伶人自为宾白"的观点需要谨慎。现存元剧文本中的种种迹象显示,伶人在许多方面参与了剧目的营造工作。具体表现在诗词韵语的因袭套用,即兴插科打诨,关目情节的相互蹈袭以及插入表演片段等诸多方面。伶人编剧方式与剧作家案头式的写作不同,它主要在舞台演出中完成,采取口头编创的方式。
郑劭荣
关键词:元杂剧即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