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1E084)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徐畔王倩齐彩卉王博李翼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英美文学
  • 2篇专业课
  • 2篇文学
  • 2篇美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成长
  • 1篇电影
  • 1篇多模态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现实
  • 1篇心理现实主义
  • 1篇虚无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解读
  • 1篇叙事判断
  • 1篇雪人
  • 1篇隐喻
  • 1篇英美文学教学
  • 1篇英文
  • 1篇社会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5篇徐畔
  • 2篇王倩
  • 1篇齐彩卉
  • 1篇王博
  • 1篇李翼

传媒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佳木斯教育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海外英语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创伤叙事下的救赎——《好人难寻》的创伤叙事解读
2013年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南方乡土气息和暴力宗教阐述而闻名于世界文学界。本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剖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中人物所受到的社会创伤和宗教创伤,从而得出在南方文化的残酷的侵袭下,暴力和死亡才是人们获得解脱和宗教救赎的途径。
王倩
关键词:暴力救赎
《他们》的心理现实主义解读(英文)被引量:2
2013年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其作品常常反映了美国社会充满暴力和动荡的黑暗面,以及人们的孤独、恐怖、痛苦等精神困境。《他们》出版于1969年,是欧茨作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欧茨最好的一部代表作。该书于1970年荣获了美国全国图书奖。欧茨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就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温德尔家三代人的命运及挣扎,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到动荡不安的60年代期间,底层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和苦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甚至他们自身的多重压力。
王博
关键词:《他们》心理现实主义
论《枪打反舌鸟》叙事判断的道德效用
2014年
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和伦理教育一直是成长小说书写的目的。哈珀·李的《枪打反舌鸟》就一直因其成功的德育效果而备受推崇。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叙事手段,如平行双情节、插入次要情节和第一人称变换式内聚焦叙述的方法,有效地揭示出文中小主人公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文本的审美判断对青少年读者道德认知和伦理判断的影响,实现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的建设和促进作用。
王倩徐畔
关键词:道德成长叙事判断
现代社会语境下女性的分裂——普拉斯《隐喻》中的困境被引量:1
2012年
普拉斯《隐喻》一诗运用各种隐喻表达了怀孕女子的身心感受,让读者体会到了孕妇所陷入的精神与肉体分裂的困境。新颖而真实的孕妇形象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这种反传统隐喻正是对于权力话语的对抗,体现了普拉斯作品中相互矛盾的两种思维,这种分裂的思维并非个案,而是现代社会带给所有人的疯癫。
徐畔李翼
关键词: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派
隐喻的文化解读与成人教育英美文学专业课建构被引量:2
2011年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因此不仅是全日制本科英语专业,也是成人教育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隐喻承载着文化的变迁和表达。文化的解读正确与否决定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文章在对英语隐喻文化解读与成人教育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进行尝试性研究。
徐畔
关键词:隐喻成人教育文化解读英美文学
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12年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等一系列超文本形式也进入了英美文学的教学课堂,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模态状态。文章从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出发,探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利用改编电影及其他教学手段进行多模态教学,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模态地解读文学作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
徐畔
关键词:改编电影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
中国文化移入在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体现——以《雪人》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受到了动摇。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美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开阔的视野令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及汲取的心态。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美国诗人,其中就有华莱士·史蒂文斯。在一个丧失信仰、混乱无序的年代,史蒂文斯极力寻找新的秩序,寻找新的信仰和另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在大量的信件和诗歌中,史蒂文斯都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本文以史蒂文斯的《雪人》为例,分析它如何体现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元素,如何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物自性"、"虚无"和禅之冥想的思想精华。
徐畔齐彩卉
关键词:虚无冥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