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7037)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孙志王春香陈佰树陈丽梅雷清泉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电荷
  • 2篇亚胺
  • 2篇酰亚胺
  • 2篇面电荷
  • 2篇聚酰亚胺
  • 2篇表面电荷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形状记忆
  • 1篇相变
  • 1篇马氏体
  • 1篇马氏体相
  • 1篇马氏体相变
  • 1篇纳米
  • 1篇纳米杂化
  • 1篇耐电晕
  • 1篇聚酰亚胺薄膜
  • 1篇合金
  • 1篇HEUSLE...
  • 1篇MN
  • 1篇磁性

机构

  • 3篇哈尔滨理工大...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作者

  • 3篇孙志
  • 2篇陈丽梅
  • 2篇陈佰树
  • 2篇王春香
  • 1篇王暄
  • 1篇韩柏
  • 1篇雷清泉

传媒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Heusler合金Mn_2NiSi的形状记忆行为和磁性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Heusler合金Mn2NiSi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从立方结构到四方结构的相变降低了总能量,表明马氏体相是更加稳定的。随着温度的降低,Mn2NiSi经历了从奥氏体到马氏体的转变,体积几乎不变,表明了该合金具有形状记忆行为。磁基态是亚铁磁,Mn(A)和Mn(B)磁矩是反平行排列的、并且不等。奥氏体相和马氏体相的总磁矩分别是9.64×10-24A·m2和2.60×10-24A·m2。在这两种结构中,Mn(A)和Mn(B)是Mn2NiSi总磁矩的主要贡献者。根据态密度解释了马氏体相变和磁性的产生。
王春香陈佰树孙志陈丽梅
关键词:HEUSLER合金形状记忆马氏体相变第一性原理
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荷的开尔文力显微镜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为在微纳米尺度下研究无机纳米掺杂对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采用开尔文力显微镜测量了杜邦公司生产的原始聚酰亚胺薄膜和纳米掺杂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二种材料,在被导电微探针注入电荷后的表面电荷发生、发展特性。实验发现,在相同的电荷注入条件下,耐电晕薄膜上表面电荷积累量约为原始聚酰亚胺薄膜上电荷积累量的50%;耐电晕薄膜上电荷消散速度较快,约为原始聚酰亚胺薄膜上的4~5倍。分析可知,耐电晕薄膜由于掺杂了纳米颗粒Al2O3,使得薄膜的注入势垒增大、电阻率减小,这些因素减少了耐电晕薄膜表面电荷的积累,避免了局部电场畸变,进而增强了材料的耐电晕特性。
孙志王暄韩柏雷清泉
关键词: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纳米杂化耐电晕
基于电场力显微镜的聚酰亚胺表面电荷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研究电介质材料在微纳米尺度下表面电荷产生的原因,为纳米电介质材料的发展提供实验分析基础,本文利用电场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EFM)在微纳米尺度下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荷的起因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导电探针施加偏置电压,摩擦接触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在微纳米区域内可产生稳定的电荷分布;薄膜的接触电势差约为-4.0V;负电压更易在聚酰亚胺表面注入电荷;针尖运动速度对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的产生影响并不显著。
王春香孙志陈丽梅陈佰树
关键词:表面电荷聚酰亚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