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3071)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狄留庆赵晓莉单进军蔡宝昌毕肖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通塞脉微丸
  • 5篇微丸
  • 3篇中药
  • 3篇黄酮
  • 2篇异黄酮
  • 2篇制剂
  • 2篇牛膝
  • 2篇转运
  • 2篇细胞
  • 2篇毛蕊异黄酮
  • 2篇口服
  • 2篇怀牛膝
  • 2篇活性
  • 2篇活性成分
  • 2篇哈巴俄苷
  • 2篇甘草
  • 2篇甘草素
  • 2篇甘草苷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机构

  • 14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狄留庆
  • 8篇赵晓莉
  • 6篇单进军
  • 4篇程健
  • 4篇毕肖林
  • 4篇康安
  • 4篇蔡宝昌
  • 3篇李俊松
  • 3篇恽菲
  • 2篇周伟
  • 2篇汪海鸿
  • 2篇王皓
  • 2篇胡婧文
  • 1篇李卓琼
  • 1篇陈璟
  • 1篇张启春
  • 1篇姚映芷
  • 1篇汪受传
  • 1篇卞慧敏
  • 1篇陶金华

传媒

  • 5篇中草药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成药

年份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塞脉方取舍怀牛膝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通塞脉方取舍怀牛膝对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32.4 mg/kg)组、通塞脉全方(生药31.74 g/kg)组、去牛膝通塞脉方(生药27.77 g/kg)组。除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外,其他给药组大鼠连续ig给药3 d,每天1次。给药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制备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造模后24 h取血及大脑组织,脑组织以TTC染色,观察梗死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中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量;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HMGB1、TNF-α、IL-1β的量及NF-κ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通塞脉全方及通塞脉去牛膝方均可降低脑缺血大鼠HMGB1、TNF-α、IL-1β的量,抑制NF-κB的表达(P<0.05),其中去牛膝通塞脉方降低IL-1β的作用最强。结论通塞脉全方及去牛膝通塞脉方均可通过抑制HMGB1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去除牛膝的通塞脉方不会降低对脑缺血疗效,在抑制炎症因子IL-1β的分泌方面优于通塞脉方全方。
李卓琼卞慧敏张启春章嫡妮狄留庆胡小鹰
关键词:脑缺血炎症因子NF-ΚB信号通路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EHC18(100mmX2.1mm,1.7g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_3mL/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10种成分线性关系分别为绿原酸Y=294.09肿17624;芹糖甘草苷Y=19.296x+748.42;毛蕊异黄酮苷Y=670.8x+11121;木犀草苷Y=490.45Ⅸ+2938.3;甘草苷y=33.489x+555;阿魏酸y=127.76x+1343.5;异甘草苷y=57.87X+804.81;哈巴俄苷y=13.125X-20.365:甘草素Y=29.057x+367.71;肉桂酸y=72.867x+1301.5,且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0%104.67%,RSD值均小于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10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程健狄留庆李俊松赵晓莉周伟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
中药多组分网络靶点效应PK-PD结合模型应用研究与思考被引量:15
2012年
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作用特点,使得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生物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相当复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多组分PK-PD结合模型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对阐明中药复方本质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药多组分网络靶点PK-PD结合模型,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合理的网络靶点效应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智能计算方法、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复方给药方案,促进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和药物再评价。
田乐狄留庆周伟汪素娟蔡宝昌毕肖林赵晓莉单进军
大孔吸附树脂与离子交换树脂联用分离富集复方肝康片中总黄酮与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离富集复方肝康片中总黄酮与总生物碱。方法联合应用大孔吸附树脂与钠型阳离子树脂分别对处方中的总黄酮与总生物碱进行分离,并对工艺进行验证。结果联合应用大孔吸附树脂与钠型阳离子树脂可较好地分离富集复方中总黄酮与总生物碱。结论联合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和钠型阳离子树脂分离复方肝康片中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方法可行。
胡婧文王琼狄留庆
关键词:大孔吸附树脂总黄酮总生物碱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化,利用UPLC/MS-Q-TOF技术对通塞脉微丸不同工艺中间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结合药效学实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构建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结果肉桂酸、绿原酸、LS-A2、阿魏酸等20个化合物对于通塞脉微丸药效活性的贡献值较其他化学成分高。结论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陈璟王皓汪海鸿恽菲狄留庆赵晓莉蔡宝昌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指纹图谱
中药制剂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路线设计思路探讨——通塞脉微丸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中药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的有效安全。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中药提取工艺设计思路,并经通塞脉微丸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提出中药提取工艺设计应以复方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汤剂制备方法制备提取物,进而针对复方组成药物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类型,选择性采用适宜的分离精制方法,逐步排除无效物质、非疗效相关物质,最终获得能够保持原方疗效和安全性的中间提取物。
汪海鸿狄留庆赵晓莉王皓陶金华蔡宝昌
关键词:中药复方
环糊精包合药物胃肠道转运过程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环糊精包合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增加挥发性或不稳定性成分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环糊精包合对药物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探讨包合物胃肠道给药后环糊精对包合的客分子药物吸收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包合物中药物在胃肠吸收过程中释放与跨膜转运规律奠定基础。
徐晓琰恽菲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康安
关键词:环糊精生物利用度包合物胃肠道转运
Caco-2细胞单层研黄芪中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的吸收转运
目的研究黄芪中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转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各处理组间采用LSD和Dunnett法进行多重比较低、中、高三种浓度的表观渗透系数。结论毛蕊异...
周乐狄留庆赵晓莉康安单进军李俊松毕肖林
关键词:CACO-2细胞毛蕊异黄酮转运
文献传递
中药挥发性成分口服吸收促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挥发性成分广泛存在于多科属植物中,具有芳香走窍、引药上行的特点和确切的疗效。分析研究国内外文献,探讨中药挥发性成分对其配伍药物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可能机制,对进一步研究挥发性成分对中药复方制剂生物药剂学的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胡婧文恽菲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康安
关键词:中药挥发性成分口服吸收生物药剂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EHC(100mm×2.1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m...
程健狄留庆李俊松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通塞脉微丸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