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668)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海俊马军王燕吴双胜王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儿童
  • 8篇肥胖
  • 5篇代谢
  • 4篇基因
  • 3篇青少年肥胖
  • 3篇肥胖儿
  • 3篇肥胖儿童
  • 3篇肥胖症
  • 3篇干预
  • 2篇代谢异常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饮食
  • 2篇脂代谢
  • 2篇脂肪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作者

  • 10篇王海俊
  • 9篇马军
  • 3篇王燕
  • 2篇吴双胜
  • 2篇张世伟
  • 2篇王都
  • 2篇张衡
  • 2篇王莹
  • 1篇徐轶群
  • 1篇张饭
  • 1篇李珊珊
  • 1篇林深婷
  • 1篇裴正存
  • 1篇张伋
  • 1篇王晶晶
  • 1篇许志远
  • 1篇李百惠

传媒

  • 3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Biomed...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少年肥胖及代谢异常与INSIG2基因多态性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rs7566605多态性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选择1 103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和代谢指标测量,并进行rs7566605多态性的基因型鉴定。结果1 103名儿童青少年rs7566605的突变率(G〉C)为35.56%~37.06%,与欧美人群接近。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发现,超重组CC基因型携带者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百分比高于GG/GC基因型者(P〈0.05);肥胖组CC基因型携带者的甘油三酯(TG)平均比GG/GC基因型者高0.21 mmol/L(P=0.014)。结论ISNIG2基因rs7566605多态性与我国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无相关性,但是该多态性对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脂含量及TG蓄积可能有一定影响。
张衡王海俊马军张世伟王莹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肥胖代谢异常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细胞因子
2008年
王海俊徐轶群马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细胞因子儿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慢性肝脏疾病单纯性脂肪肝
超重肥胖儿童的脂代谢异常与INSIG2基因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儿童超重肥胖和脂代谢与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北京市2030名7~18岁的儿童进行身体测量及血脂、INSIG2基因rs13428113多态性检测.结果 研究对象rs13428113多态性的等位基因突变率(T〉C)为49.3%.比较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发现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重组中CC基因型携带者的体重指数、腰臀比、肱三头肌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高于TT/TC基因型携带者;在肥胖组中CC携带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TT/TC携带者(P〈0.05).结论 INSIG2基因rs13428113多态性与超重肥胖儿童的脂代谢异常有关,可能加重肥胖、血脂异常程度.
王海俊张衡张伋王燕马军
关键词:肥胖儿童
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因子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分析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聚集特征,探索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收集的2批样本,为北京市835名14,15岁超重肥胖儿童,其中样本1有93人(超重62人,肥胖31人)、样本2有742人(超重371人,肥胖371人)。先对样本1中超重和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糖、血脂、血压)进行因子分析,后对样本2进行因子分析用以验证和确认分析结果。结果超重儿童MS组分共提取4个因子,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血压因子(SBP,DBP)、肥胖因子(WC,BM I)和糖代谢因子(FPG,HDL-C),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7.44%;肥胖儿童MS组分共提取3个因子,肥胖-血压因子(WC,BM I,SBP,DBP)、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和糖代谢因子(FPG),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9.84%。结论儿童MS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单独解释MS的全部变量。
吴双胜王海俊马军王莹
关键词:超重肥胖症代谢综合征X人体质量指数儿童
MC4R基因多态性及饮食运动与儿童肥胖关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黑皮素4受体基因(MC4R)rs12970134多态性、饮食、运动与儿童肥胖关系,为预防控制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东城区9所及海淀区5所学校2 030名7~18岁学生身体测量、饮食运动问卷调查及MC4R基因rs12970134多态性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30名学生中rs12970134等位基因突变率(G〉A)为21.1%;GA/AA突变基因型频率在肥胖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OR=1.13,95%CI=0.93~1.36);rs12970134基因GA/AA突变型与静态生活在肥胖发生中存在联合作用(P=0.015,OR=1.87,95%CI=1.13~3.31)。结论静态生活可能通过影响MC4R基因rs12970134多态性的作用,增加肥胖发生风险。
王都王海俊王燕马军张世伟
关键词:饮食肥胖儿童
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神经肽Y第二受体基因多态性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神经肽Y第二受体(NPY2R)基因rs1047214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2030名7~18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身体测量、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和rs1047214多态性检测。结果NPY2R基因rs1047214多态性的等位基因突变率(T〉C)为18.6%;非肥胖组的纯合突变CC基因型频率为3.7%,明显高于肥胖组(1.7%,P〈0.05);不同基因型BMI、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低于非纯合突变型,性别分析显示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用BMI调整后,不同基因型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的血脂、血压、血糖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青少年NPY2R基因rs1047214多态性的突变率与男性肥胖有关,但与血脂、血压、血糖异常可能没有显著关联。
张饭王海俊马军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肥胖儿童青少年
儿童肥胖综合干预效果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9年
吴双胜马军王海俊
关键词:儿童肥胖综合干预
脂代谢通路基因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王都王海俊马军王燕
关键词:脂肪酸类代谢基因肥胖症
运动和膳食干预对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运动和膳食干预对小学生代谢综合征(MS)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8所小学1~5年级1564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运动或膳食干预,运动组主要采取“快乐10分钟”方法,膳食组采取营养健康教育方法,分别于基线和干预后检测全体学生的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血压。结果基线调查时MS检出率为9.0%。采用膳食和运动干预方法在改善MS组分(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舒张压、腰围)取得一些效果,且膳食干预比运动干预效果更显著。干预后膳食干预组MS检出率从10.4%下降到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升高。膳食干预对女生效果较好;大龄学生的运动干预效果比低龄好;膳食能显著改善非超重和超重学生的MS组分异常个数。结论目前北京市小学生MS检出率较高,营养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MS检出率和明显改善其组分异常个数,比运动干预效果更显著,干预效果受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
林深婷许志远王晶晶李百惠裴正存王海俊马军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膳食干预儿童
Study on sequence variants within and near MC4R to identify gene-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on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
Introduction The 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 is expressed primaril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is a p...
Hai-Jun Wang 1 Jie-Yun Song (1,2) Du Wang 2 Jun Ma 1 Yan Wang 2 (1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China) (2 Division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China)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