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700ZXQ4D166)

作品数:15 被引量:210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峰华孙东琪徐建斌王振波陆大道更多>>
相关机构:鲁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军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跨海
  • 5篇跨海通道
  • 4篇海峡
  • 4篇渤海海峡跨海...
  • 3篇人地关系
  • 2篇竞争力
  • 2篇可达性
  • 2篇交通可达性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地缘政治战略
  • 1篇都市
  • 1篇运量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基础
  • 1篇政治地理
  • 1篇政治战略
  • 1篇中国国家安全

机构

  • 11篇鲁东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商务印书馆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住房和城乡建...

作者

  • 11篇孙峰华
  • 7篇孙东琪
  • 6篇徐建斌
  • 5篇王振波
  • 4篇陆大道
  • 3篇胡毅
  • 3篇张京祥
  • 3篇朱传耿
  • 3篇王茜茜
  • 3篇申晓燕
  • 2篇周亮
  • 1篇李少鹏
  • 1篇柳新华
  • 1篇代合治
  • 1篇颜廷真
  • 1篇顾九春
  • 1篇方创琳
  • 1篇蒋金亮
  • 1篇王泽东
  • 1篇李晓丹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4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几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被引量:1
2014年
以2013年9月21—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为背景,在深入探讨反思会议上争论的主要政治地理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目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4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1)从"综合国家竞争力"到"国家地理竞争力";(2)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奥林匹克地缘政治经济运动会";(3)从中国古代"三国之争"方略到世界现代"三个大国博弈"的战略;(4)从国外的地缘战略论到重新发现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以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认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新政治地理观念、思维和思路.
孙峰华徐建斌任成凯李少鹏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政治地理
环渤海地区客货运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九省市及其下辖89个地级市客货运量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对客货运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全局性判定,结果表明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人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两个因子对客货运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他因子则对客运量或货运量产生空间异质性影响;为判断影响因子对于客货运量影响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显著影响的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不同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基于地理衰减规律的圈层结构和沿海到内陆的规律。
王茜茜申晓燕徐建斌宋洁孙峰华
关键词:客货运量OLSGWR
1990年以来上海“大都市阴影区”的时空演替——基于县域尺度单元的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概述了"大都市阴影区"的演化机制,利用断裂点公式、K-means聚类和空间相关性等方法划分了上海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1990~2010年的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表明:(1)"大都市阴影区"的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影区"和"半阴影区";(2)"大都市阴影区"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区域,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以及阴影区城市(县、城镇)3者密切相关;(3)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和"次阴影区"通过20a的时间演变,在逐渐消减;(4)目前上海"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两翼。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蒋金亮周亮
苏鲁产业合作模式比较及其合作路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从省际产业合作模式及其合作路径的选择出发,对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省产业合作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①全国省际产业合作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行业协会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苏鲁两省产业合作发展应选择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企业主导相结合的"三主导复合模式"。②根据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模式提出了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五条路径,即搭建一个产业合作平台、打破两个产业合作壁垒、建立三个产业合作机制、拓宽四个产业合作、实现五个产业合作对接,为苏鲁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孙东琪朱传耿张京祥
关键词:产业合作模式
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被引量:25
2010年
在搜集整理1991-2009年19年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区位论原理、重力模型原理,建立物流量指数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出2008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陆路物流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31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与全国其他省区、物流区域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计算出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潜在物流量。利用一元回归模型,预测了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中国31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量。根据预测结果,借助ArcGIS9.2软件系统,计算出2020、2030、2040、2050年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与其他省区、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量。计算了中国物流重心移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区域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使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与其他省区或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进而节约了大量的动力资源,其潜在的无形中的效益是巨大的。
孙峰华陆大道柳新华顾九春王振波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东华山”区域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申晓燕王茜茜李晓丹宋洁徐建斌孙峰华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交通可达性区域经济联系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被引量:13
2017年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1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3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孙峰华陆大道代合治申晓燕王茜茜徐建斌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缘政治战略
“产业溶解”理念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8年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性提出了"产业溶解"理念.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晋城市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实证分析,识别其发展过程的起步期、成长期、繁荣期和衰败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煤炭资源储量及开采年限、煤炭投资效益、产业结构偏向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分析,做出晋城市转型的阈值诊断.研究表明,晋城市现阶段必须进行转型才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针对晋城市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溶解"理念的指导下,从发展煤基产业、园区生态化、引进人才技术和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了晋城市转型的主要路径,以期为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王茜茜申晓燕徐建斌孙峰华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实证研究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客货流量预测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在搜集整理1990-2015年26年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选取26项指标,以经济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原理为指导,以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化发展趋势为轴线,对未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BSCC)潜在的客、货、车流量进行预测。预测涉及省区、全国和世界(国际贸易)三个层面和高、中、低三种方案。由于预测的时间长(2017-2050年),设定7个特征年份。本文借助EXCEL、SPSS、Arc GIS、MATLAB R2011b等技术平台,采用时间序列曲线估算法、建立客货流量指数模型、建立GRNN模型、交通可达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预测;并在预测基础上进行以下分析:(1)2020-2050年BSCC客货流量结构及发展趋势;(2)2020-2050年BSCC客、货、车流量结构及发展趋势;(3)2020-2050年BSCC客货运输承载力;(4)BSCC建设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5)未来BSCC建设的经济效益。预测结果表明:2050年以前建成BSCC,将会出现"特大工程特大亏损"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还将对BSCC的海运产生颠覆性影响,其损失将是巨大的。2040年以前完全没有必要建设BSCC,即使是2050年,其建设与否,也应该根据2050年前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
孙东琪陆大道王振波徐建斌申晓燕王茜茜王泽东孙仲超孙峰华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交通可达性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被引量:95
2012年
在搜集整理1990、1995、2000、2005、2010年5个时间点的相关多种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借助Excel、SPSS19.0、ArcGIS10.0技术,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计算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的变化轨迹。研究表明:①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有所减缓,但依然很严重。②总的来看,自1990年至今,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依然在扩大的态势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③中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逐渐变缓。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外,自西向东区域经济、科技、文化越来越发达,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度越来越大起到了关键作用。④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其31个省市区也是如此。因此,控制人口,改善环境,集约精细化发展,进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调控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详细论证、科学实施。
孙东琪张京祥朱传耿胡毅周亮
关键词:生态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