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1021013)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1
相关作者:吴坎坎王力刘正奎姜联合吕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心理
  • 2篇教育
  • 1篇地震
  • 1篇心理创伤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教育
  • 1篇心理援助
  • 1篇应激
  • 1篇应激障碍
  • 1篇灾害
  • 1篇灾后青少年
  • 1篇灾后心理
  • 1篇灾后心理援助
  • 1篇灾区青少年
  • 1篇主题
  • 1篇汶川地震
  • 1篇教育主题
  • 1篇科技教育
  • 1篇创伤
  • 1篇创伤后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滁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2篇吴坎坎
  • 1篇刘正奎
  • 1篇吕吉
  • 1篇王力
  • 1篇姜联合

传媒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科普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2年
5.12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对灾区的青少年也造成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性不强。区分受创伤孩子类型,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心理援助以及恢复社会支持系统搭建心理援助科普平台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活动为切入点是开展灾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的模式。
吕吉吴坎坎
关键词: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
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重大灾害事件不仅导致人民巨大的生命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而且也给亲历灾害的幸存者带来了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本文重点回顾了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研究者在灾后心理创伤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包括灾后心理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灾后心理创伤的行为特征、认知功能变化、免疫功能变化以及灾后社会群体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特征。同时,分析了我国未来灾后心理与行为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刘正奎吴坎坎王力
关键词:灾后心理援助心理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
灾区青少年科学成长教育主题模式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该文通过分析灾区青少年科学成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探讨基于灾后青少年特点的青少年心理提升和科技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出灾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灾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和思路:心理健康—心理促进—科技教育和科学过程体验—科学感受、思维的启发—引导灾区青少年科学成长。
姜联合周福林
关键词:灾区青少年科技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