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姜晓丹孙海涛蔡颖谦秦琨张洪钿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神经胶质
  • 2篇胶质
  • 1篇蛋白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肽
  • 1篇凋亡
  • 1篇定向分化
  • 1篇多表位
  • 1篇行为学
  • 1篇诱导大鼠
  • 1篇原核表达
  • 1篇原核表达载体
  • 1篇脂肪基质细胞
  • 1篇质粒
  • 1篇融合蛋白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神经胶质细胞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作者

  • 7篇姜晓丹
  • 3篇孙海涛
  • 2篇蔡颖谦
  • 2篇徐如祥
  • 2篇邹雨汐
  • 2篇张洪钿
  • 2篇秦琨
  • 2篇杜谋选
  • 2篇杨璐军
  • 1篇唐艳平
  • 1篇郭琳琅
  • 1篇田歌
  • 1篇秦玲莎
  • 1篇张润
  • 1篇法志强
  • 1篇陈宇新
  • 1篇杨志林
  • 1篇常海刚
  • 1篇李业海
  • 1篇李正阳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TAG-1对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调节机制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TAG-1对U251细胞的生长活力和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AICD),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AG.1(0、5、10、20μg/mL)对U251细胞活力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U251细胞8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TUNEL法检测TAG-1对U251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TAG-1对U251细胞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TAG.1没有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效应;APP广泛表达于U251细胞膜;在TAG.1浓度为10μg/mL时,U251细胞形态学检测没有发现明显的凋亡细胞,但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增加。结论TAG-1在胶质瘤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发现其能通过TAG-1/APP/AICD/p53或TAG-1/APP,AJCD/EGFR信号途径促进U251细胞凋亡。
常海刚姜晓丹陈中灿杨璐军法志强杜谋选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
人Tau基因多表位肽段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构建含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检测Tau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小鼠后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方法以质粒pVAX1-Tau为模板,用PCR扩增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4T-2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TauP1/P2。将鉴定后的阳性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采用GST法纯化、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以TauP1/P2 DNA疫苗免疫小鼠获取血清,Dot-blot检测TauP1/P2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结果 PCR扩增出约300 bp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后,经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获得了纯化的目的蛋白,并证实了GST-TauP1/P2融合蛋白的表达。Dot-blot检测到特异性TauP1/P2抗体的产生。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的目的蛋白GST-TauP1/P2,能够识别Tau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后小鼠产生的特异性TauP1/P2抗体。
孙海涛杨化强杨璐军李正阳杜谋选陈宇新姜晓丹
关键词:TAU质粒原核表达融合蛋白
不同方法诱导大鼠脂肪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比较研究
2009年
目的探索提高大鼠脂肪基质细胞(ADSCs)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比例的实验方法。方法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诱导分化方法分为A组f直接诱导组:以含血清及神经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直接诱导A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和B组[神经球诱导组:先以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将ADSCs诱导为神经干细胞CNSCs)球,再以含血清及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诱导神经球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微管相关蛋白2(MAP2a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鉴定细胞分化结果。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两组细胞均有效表达nestin和β-tubulin Ⅲ。A组细胞在诱导6h时nestin表达可达高峰(73.8%±6.5%),并很快下降(24h为50.3%±3.8%,72h为10.5%±3.0%),72h后即检测不到;β-tubulinⅢ在诱导后24h开始表达(33.5%±6.6%),1周达高峰(84.3%±33%)。B组nestin的高表达持续整个神经球阶段,β-tubulinⅢ在神经球阶段有少量表达(成球后7d为14.1%±3.3%),神经球细胞分化后其表达明显增加(分化后3d为46.4%±6.1%);B组在由NSCs向神经细胞诱导一定时间后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MAP2ab阳性细胞(24.5%)。结论ADSCs在体外稳定扩增传代并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应用神经球诱导法和直接诱导法均可得到较高比例的nestin及β-mbulinⅢ阳性细胞,神经球诱导组nestin表达稳定,并有一定比例MAP2ab阳性细胞出现。
唐艳平姜晓丹张洪钿邹雨汐徐如祥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细胞诱导神经元样细胞
不同来源成体神经干细胞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大脑、骨髓和脂肪组织3种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源于同一大鼠成体中大脑、骨髓和脂肪的3个部位的组织,分离、诱导分化为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应用自由落体损伤模型装置造成大鼠脊髓挫伤。将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通过BBB评分比较修复脊髓损伤功能的效果,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移植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存活、分布、迁移的情况。另设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3个细胞处理组BBB评分在2~8周开始增加,9周以后更加明显,差异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周和4周,细胞移植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SVZ-NSs)组Brdu/nestin^+神经元存活的数目明显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了第8周,3组均仅有少量Brdu/nestin^+细胞存活,相互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来源于大脑、骨髓和脂肪组织的神经干细胞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但SVZ-NSs组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要比脂肪来源的神经干细胞(AD-NSs)组及骨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BM-NSs)组更好。AD-NSs由于来源广泛和强有力的增殖能力,相比其他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能是更好的选择。
蔡颖谦张洪钿姜晓丹徐如祥郭琳琅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细胞移植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策略:促进轴突再生
2011年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显著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选择性神经元及其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学特征。轴突损伤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及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促进轴突再生与突触重塑进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改善脑内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认知能力等的改善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治疗新策略了以综述。
孙海涛姜晓丹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肽轴突再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
一种连续获取大量高纯度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高产量高纯度的连续获得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原代培养新生1~3dWistar大鼠大脑皮层中混合胶质细胞,第8-9天采用振摇法和玻璃吸管吹打法分离获得Yield1小胶质细胞,按1:2传代培养剩余贴壁的混合胶质细胞,分别继续培养10~12d、12~14d后应用同样方法获得Yield2、Yield3小胶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所获小胶质细胞CD11b/c、CD45、CD80、CD86、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CCK-8法分别检测小胶质细胞CD11b/c的表达和增殖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应用吞噬红色乳胶微球实验评价其吞噬功能。结果本实验所用培养方法连续稳定地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Yield1与Yield3小胶质细胞CD11b/c、CD45、CD80、CD86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Yield1、Yield2、Yield3小胶质细胞CD11b/c表达均阳性;CCK-8法结果显示3代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3代小胶质细胞形态均呈胞体饱满、胞突细长等细胞形貌特点。相同条件下Yield1、Yield3小胶质细胞之间吞噬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本实验方法可以连续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且这些不同代次小胶质细胞的抗原表型、增殖活力及吞噬功能无明显差异,可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李业海秦琨杨志林秦玲莎邹雨汐姜晓丹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CatWalk步态检测方法在大鼠脑损伤模型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CatWalk步态检测方法在评价大鼠脑损伤四肢运动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制造中度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损伤部位均为大鼠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前及损伤后的第3、7、14、28天,对模型鼠进行CatWalk步态变化检测及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同步记录相应结果。结果损伤后第7天,大鼠左后肢的各参数与损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左右后肢间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14天,大鼠行走循环、平均强度、两步之间爪子离开平板的时间与损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左右前肢间的运动参数(最大接触面积、接触强度、爪印长度、行走循环)与损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氏0.05)。第3天及28天大鼠各项运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前、损伤后第3、7、14、28天大鼠m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3,7天评分明显高于损伤前。结论CatWalk检测能准确反映出大鼠运动功能的变化,对于研究脑损伤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有重要意义。
秦琨田歌张润陈强孙海涛李鹏蔡颖谦姜晓丹
关键词:颅脑损伤行为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